而對於男孩來說,為了避免他養成自私、專製、狹隘的性格,父母還是從小教會他如何與人分享吧。
方法一:自己為男孩樹立榜樣
身教勝於言教,在電視熒屏上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個鏡頭:當男孩看到媽媽打來一盆熱水,幫奶奶洗腳時,他也顫巍巍端來一盆水,對媽媽說:“媽媽,洗腳。”由此,我們也會深切領悟到榜樣、表率的作用。榜樣、表率教育是對男孩進行情感教育的一種方式。正如艾倫凱所強調的:榜樣是習慣的基礎,而習慣是人格的基礎。我們要發揮榜樣的作用,從而更有效的引導男孩會分享,為形成良好的人格打好基礎。在家中,父母要經常主動地關心幫助他人,如給孤寡老人問寒送暖、給災區人民捐衣送物等。
方法二:不要過分溺愛男孩
男孩以自我為中心,小氣,吃獨食,不願與他人分享,是與父母的溺愛密切相關的。現在家庭結構簡單,獨生子女就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寵著、疼著他們,爸爸媽媽也都是一切以男孩為中心,這讓男孩往往隻考慮到自己,一個人將好吃的、好玩的獨占了,不會想到孝敬長輩。隻要稍不稱心,他們就滿地打滾哭鬧。在家裏稱王稱霸慣了,和夥伴交往的時候,也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把最好的留給自己,把自己喜歡的先搶到手,拿到後就貼上自己專屬的標簽,不願再拿出來分享。長此下去就強化了男孩的獨享意識,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己有。
這種情況,需要父母改變溺愛男孩的做法,從根本上消除男孩的以自我為中心,比如,家裏有好吃的,不能全部給男孩,讓男孩將食物中的一部分分給長輩,培養男孩的分享意識。
方法三:營造分享的氛圍,體驗分享快樂
家長要為男孩創設充滿“分享”的環境。男孩身邊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緒,都是他的成長環境的一部分。當環境中充滿了分享的意識、情緒、行為,男孩的“分享”也會從心底發生。首先,多營造平等的享用氛圍,如:家中的食物全家人一起享用,避免男孩獨占食物。再如:家長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有意義的事講給男孩聽,讓他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情感分享,慢慢地男孩也會學著把自己高興的或傷心的事講給家長聽,讓大家一起分享他當時的情緒。其次,多創設“孔融讓梨”的分享氛圍,讓男孩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家人的快樂。最後,多帶男孩走出家門,讓他們融入社會,如:多帶男孩走親訪友,讓男孩在他人家中體驗分享別人東西的快樂,進而別人到自己家中也願意把東西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多帶男孩與其他家庭外出遊玩,體驗與別人共同遊玩的快樂。
方法四:讓男孩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學會分享
如今的家庭,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家與家之間越來越孤立,加上現在的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孩子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會變得越來越孤獨。加之父母的過分溺愛,男孩不懂得與他人分享。
綜合家庭與社會的因素,如今的男孩不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很少關心他人的需求,不能與同伴和睦相處,不會分享。
因此,爸爸媽媽應該給男孩創造更多的機會讓男孩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降低男孩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小方的爸爸為了改變小方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經常邀請其他小夥伴到家裏和小方一起玩,讓他們一起遊戲。有一次,小方因為一輛玩具車和小朋友發生了爭執,爸爸聞聲走過去,原來是同伴想玩小方心愛的玩具車,小方不答應。
爸爸看了看,對小方說:“你將你的玩具車給小朋友玩,又不會失去這輛玩具車,你玩了,他也玩了,你們都能玩,又沒有什麼損失,為什麼不給他玩呢?”
小方聽了之後,點點頭,就將自己的玩具車給了同伴玩。
在與同伴的遊戲交往中,小方逐漸改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變得大方得體,並學會了與人交往的技巧,
在事例中,小方的爸爸讓小方明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男孩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家長應該讓男孩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而是一種互利。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互相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男孩的成長來自男孩各方麵的生活,因此作為父母,不要刻意去掩蓋他們的某些弱點,應該讓男孩從小學著和父母一起去分擔,哪怕隻是讓他了解生活的不容易。這樣孩子才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也才會關心別人。
70
讓男孩學會換位思考
一天下午,我的兒子在小區裏和幾個小夥伴玩遊戲,他們的遊戲規則是圍著花壇跑一圈,跑回來之後要轉三圈,然後拍一下第二個小夥伴的手,之後第二個小朋友才可以開始跑。男孩們在開始的時候都能遵守這個規則,可是過了一會兒就開始不老實了。他們有的還沒拍手就開始跑了。我兒子是個機靈的男孩,他看到前麵的躍東已經起跑了,就緊接著也跑了。可是他的動作實在是太快了,人家還沒有邁開兩步,他的一隻腳已經踩到了別人的腳上,兩個人摔倒在地。他立刻跑過來告狀:“媽媽,剛才躍東他撞我了。”我有點生氣,明明是他不遵守遊戲規則怎麼又怪起人家來了。我忍著心裏的火,問道:“他怎麼會撞你的呀?”“就是邁步子太慢了。”他理直氣壯地說。“哦,那你被拍到手了嗎?”我問道。這下他沒話說了。我連忙趁機教育:“如果你是躍東,人家還沒拍到手就開始遊戲,然後和你撞了,你覺得是誰的錯呢?”聽了我的話,兒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連忙去向躍東道歉了,一個小風波就這麼平息了。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好多男孩都以自我為中心,很少會為他人考慮。所以作為父母應該讓男孩學會換位思考。當事情發生以後,讓男孩們交換立場想問題,事情會更容易解決。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小時候住在一間雜貨店附近,每天都看到大人把某種東西交給雜貨店老板,然後換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個壞主意,將一把石子遞給老板“換”糖,雜貨店老板遲疑片刻後收下了石子,然後把糖換給了他。這個店老板沒有用成人的邏輯去分析男孩的行為,而是從男孩的角度,用寬容維護了一個兒童的尊嚴,這件事讓男孩受益終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處在男孩的位置思考問題,體驗他們的感受,這就是“換位”。這樣做可以幫助父母找到家庭教育中的障礙,從而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同時,父母也要讓男孩學會換位思考。讓男孩們學會換一種立場看待問題,從而獲得新的理解,做出與平時常規思維不一樣的行為。我們要讓男孩從生活自身的邏輯出發,學會變通進取,換一種立場看問題,從挫敗和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產生創造性的變遷。
男孩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與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為了讓男孩健康地成長,每位家長都有責任在男孩的心靈中播撒一顆愛的種子,隻有當這粒種子在男孩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時,他的心中才能裝得下別人。
方法一:讓男孩清楚自己的位置
從男孩三四歲起,就要讓男孩開始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比如說,有了好吃的,不要隻留給男孩一個人吃,可以根據家裏的人數分成幾份,讓他知道自己的食物隻是其中的一份,而不是全部,懂得與人分享的概念。如果爸爸媽媽舍不得吃,可以留給男孩,但是要讓男孩知道這種“優待”之中有父母的自我克製和愛,並不是理所當然。
方法二:讓男孩學會換位思考
男孩之所以會以自我為中心,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負麵影響,可以引導男孩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