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心靈坎:愛與敬的成功學(2)(2 / 3)

以孩子為紐帶的親情關係,讓潘石屹和張欣實現了真正的融合。潘石屹曾對張欣說:“我們加起來是100分,可以給社會做很多有益的事情,但如果我們分開了,那就是零,我們誰也離不開誰。”潘石屹對於張欣是躲在其背後的幕後英雄的說法也不讚同。他說:“我和張欣就像一棵樹一樣,我是根,土生土長在中國,對中國的人情世故、環境都比較了解;她是樹幹和樹枝,帶來了外麵世界的營養,合作了這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做出一些事情,如果把樹幹和樹根分開,兩者都會死亡的。”

坎外真經

1.表達愛的方式多種多樣

當我們被人愛著時,我們非常希望對方能夠向自己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在西方國家,向自己的愛人說我愛你,或者向自己的親人表達自己的愛是一件非常平常和自然的事情。但是,由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人們不習慣直接地向自己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而是希望用其他方式去傳遞這些愛的信息。

其實,表達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我們可以用語言表達我們愛的關切,可以用鮮花表達我們愛的喜悅,也可以用金錢表達我們愛的直白,或者我們可以用獨自默默地承擔彼此的痛苦表達愛的深沉,甚至用生命表達我們愛的偉大……隻要是真愛,不論哪種方式,都可以讓對方真切地體會到。

有一個讓人潸然淚下的故事。有一對年輕夫婦,都是生物學家,很恩愛,經常一起深入原始森林考察。一天,他們像往常一樣鑽進了森林,可當他們爬過那塊熟悉的山坡時,頓時僵住了——有一隻老虎正對著他們,他們沒帶獵槍,逃跑以不可能了……他們臉色蒼白,一動不動。老虎也站著僵持了幾分鍾時間,老虎朝他們走來,繼而小跑,然後越跑越快,就在這時,那個男的突然喊了一聲,然後自顧子的飛快地跑開了。奇怪的是,當老虎跑到女人麵前時突然改變了方向,朝了男的追去。

隨後那邊傳來一聲慘叫,而那女的卻安全的逃回來了……有人甚至會罵這個男的死有餘辜,在危難時刻不顧妻子安危獨自逃跑。但是,你可知道丈夫喊的是什麼?不是“趕快逃,逃一個算一個”,也不是“老婆,對不起啦”。他喊得是“照顧好女兒,好好活下去”。

在當時的情況下,老虎的秉性是攻擊逃跑的人。在最危險的時刻,丈夫一個人跑開了,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妻子最真摯的愛。

當然,在大多的時候,我們表達愛時不用麵對生與死的抉擇。潘石屹與張欣之間,表達愛的方式就是各自退讓,相互包容,為對方創造空間。正是這種相互的理念和包容,實現了夫妻二人在工作中的完美融合。張欣負責建築設計,而潘石屹負責對外公關以及所有財務事宜。當然,潘石屹也會時常利用自己的博客和微博表達對妻子的關愛、理解和感激。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不是轟轟烈烈,但平實間卻飽含真情。

2.心靈的寧靜與平和有助於矛盾的化解

人與人相處,難免有磕碰之時,偶爾產生矛盾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普通夫妻之間,意見的分歧也時常會出現,更何況潘石屹與張欣之間不僅僅是夫妻關係,還是工作中的合夥人關係,產生矛盾那就更正常了。怎樣才能有助於矛盾的化解呢?

是相互的體諒,是相互的包容,是彼此的退讓……這些都是,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源於心靈的平和與寧靜。

唯有自己的內心真正達到了寧靜與平和的狀態,才能以平和的方式去處理現實的矛盾。當然,要達到這個境界需要生活的曆練,甚至需要挫折的磨礪。

潘石屹與張欣因為工作和理念的原因,在結婚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一直磕磕碰碰,矛盾不斷,並不是說他們的心靈還不夠強大,而是他們在那個年齡和事業階段理所當然都會發生的事情。經過長時間的磨合,他們越發體會到對方的不易,越發體會到相互包容的意義。張欣和潘石屹先後皈依巴哈伊教,他們的心靈也在巴哈伊教教義的熏陶之下歸於寧靜與平和。在處理兩人之間的矛盾和關係之時,他們也能夠用這種平和去處理,最終他們也達到了相互融合的狀態。

3.親情超越一切

2012年7月21日,北京發生特大暴雨災害。從城區到郊區的道路基本都堵死,尤其是災情嚴重的西部房山地區,暴雨連綿不斷,災情越發嚴重。一位來自房山的出租車司機在晚上11點多依然在城區徘徊。他不是在拉生意,不是想發災難財,他是有家不能回。

由於他家所處的地勢比較低窪,在晚上六點左右聯係家人的時候,家裏兩層的樓房,一層已經浸滿了洪水。而他的妻子,9歲的兒子以及70多歲的老母親還呆在家裏等待救援。由於暴雨的影響,通信也因此中斷,他自己回不去,也聯係不到家人,打救援電話又打不通,隻能焦急地徘徊等待。這位出租車司機,聲音哽咽地說:“下那麼大雨,我大晚上難道還在這裏拉活賺錢嗎?我賺錢是為了什麼呀?還不是為了那個家,為了自己的親人,現在我的家和親人都快沒了,要其他的還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