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心靈坎:愛與敬的成功學(1)(2 / 3)

潘石屹的媽媽非常善良,與所有人關係都非常好。她到村子裏幹活,周圍的人都非常喜歡她。她總能以自己特有的感染力與其他人成為知心朋友。潘石屹回憶說,又一次自己母親病危住院,死去活來好幾回,最終好了起來。出院的時候,她竟和同病房的三個病號都成了好朋友,多少年還有往來。母親的影響讓潘石屹體會到,隻要做人善良就能很快贏得大家的信任,進而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父親是對潘石屹影響最大的人。在潘石屹眼中,父親最大的特點就是勇敢、樂觀和充滿智慧。潘石屹的父親成長在一個軍官家庭,是大學生,一直擁有一個很好的環境,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變得落魄。然而,潘石屹的父親始終保持樂觀勇敢。有一次潘石屹父親在造紙廠幹活,一個滑輪掉下來把一個村民的腿砸壞了。所有人都嚇哭了,因為腿斷了要花很多錢才能治好,但大家都非常窮,根本沒有錢。有人說先向工廠寫個借條,借200塊錢。然而,大家為了找個活幹,連大學生都不說自己會寫字。最後,潘石屹父親站了出來,寫了一張200元的領條。

之所以不寫借條而寫領條是因為借了也根本還不起,所以隻能領了。在拿到錢之後,村民的腿終於治好了。

還有一回,潘石屹父親穿著隻有一個袖子的襯衫到學校接潘石屹,手臂上都是血。後來他告訴潘石屹是因為自己到鎮上去賣瓜,結果讓城管給打了。然而,即使遭遇這樣的不幸,父親在帶著潘石屹回家的路上還是唱著歌。這件事給了潘石屹特別大的震動,潘石屹深深地感覺到了榜樣的力量。

2.懷有希望,厚積薄發

縱然生活艱辛,但潘石屹始終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特別是在自己有了上學的機會之後,潘石屹更是發奮學習。潘石屹的成績一直非常好,中學時是在尖子班,不過當年參加高考之時卻因幾分之差落榜。主要原因是高考前夕,潘石屹被車撞了,左臂骨折,他是打著繃帶去考試的,頭昏眼花的,沒有考好。高考落榜讓潘石屹一度傷心不已,不過他很快振作,在中專考試中考取了清水縣的第一名。

當潘石屹已經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成功地產商人之時,談到自己的童年,他說了一番令大家都動容的話:“無論你的童年是在什麼環境中度過的,是在新疆的沙漠、戈壁,貧困的黃土高坡,還是在整潔忙碌的大城市,可能都有許多的艱辛,但回想起來,每個人的童年都是陽光燦爛的,都是美好的,隻要自己懷有希望,所有的困難都將是過往雲煙。”

坎外真經

1.苦難是生活的一種修煉

人生一世難免經曆坎坷,遭遇困境。苦難其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生命都隻有經曆過苦難的磨練才能成長。樹苗必須衝破堅硬的岩石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蠶蛹必須衝破老繭才能轉化為翩翩起舞的飛蝶……很多人認為苦難,很可怕,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一帆風順。其實,這是一種奢望。生活總是有起伏,有苦有甜。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苦難,而是如何認識苦難,以及看待苦難的心態。

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們,大都是從白手起家而來,那個人沒有經曆過困境和苦難。柳傳誌當年經營聯想,為了討債,差點被凍死;馬雲創建阿裏巴巴,一開始推廣中國黃頁之時,曾遭盡白眼;史玉柱經營巨人,更是曆經苦難,第一次創業之時,落的傾家蕩產,負債累累;就是萬通六兄弟,在海南創業之時,也是經曆過食不果腹的苦難歲月。

其實,苦難就是生活的一種修煉,它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在苦難中放縱了自己。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苦難,把它當成我們生活的一種修煉,相信苦難之後必是對生活的頓悟及心靈的寧靜,唯有如此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達到理想的境界。

2.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巨大

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其經驗、智慧和人格都會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父母在孩子孩童時期對其的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父母善良、樂觀、豁達,孩子也能培養出這樣的心境,父母悲觀、易怒、刻薄、斤斤計較,孩子將來也會承襲這些不良的習慣和品格。我們都知道很多流傳已久的父母育子的故事,曾子殺豬,孟母三遷等等都是良好的教育典範。還有一些孩子小時候喜歡小偷小摸,然而父母卻不加以製止,認為偷些小東西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有些父母還鼓勵孩子這樣做。“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小時候有小偷小摸的習慣,長大後必然會發展為嚴重的偷竊行為。而這一切,本可以通過父母的教育而避免的。

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平時的一舉一動,為人處世都會是孩子學習的模板。中國古代有一個故事說,母親每天辛辛苦苦地教育孩子如何寫字,如何讀三字經,然而父親卻天天看書,不管孩子。這位母親就抱怨父親說,你總是不教育孩子,光看書怎麼行呢。父親卻說,我在這裏看書就是在教育孩子。這位父親的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孩子會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