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媒體坎:被娛樂化的商業明星(1)(3 / 3)

2007年12月,在一次大會上有記者問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10月以來,以廣州為代表的一些樓市普遍遇冷,廣州新建商品房的銷售量下降嚴重,你是否認同樓市出現拐點的說法?”王石回答:“你的問題和我們大會的主題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出於禮貌,我依然會回答你這個問題——是的。”“拐點論”

由此新鮮出爐,並立刻在業內掀起了軒然大波。

不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當人們還在爭論“拐點論”正確有否之時,地產明星潘石屹又拋出了更驚人的言論。2008年3月21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於受到國際資本市場走低和國內宏觀調控銀根緊縮的雙重夾擊,2008年中國房地產企業所麵臨的金融環境非常非常困難。在沉重的債務和從緊的宏觀政策影響下,一些資金鏈緊張的房地產公司可能無力回天,中國的房地產企業在未來的一百天內需要調整,未來100天將是很多房地產公司發生劇變的100天。

由於潘石屹在房地產業中的影響和地位,潘石屹的這番言論迅速被媒體解讀為“百日劇變論”。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論斷一經拋出立刻在業界引發了極大的爭論。外界普遍認為潘石屹的“百日劇變論”是暗示房價將繼續走弱的信號。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潘石屹個人的“陰謀”,認為潘石屹是在利用自己在業界的影響力,製造相關緊張輿論,意在讓政府有關部門停止或者減弱宏觀調控的腳步或力度。

潘石屹在網民中也是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在“百日劇變論”

拋出之後,必將有很多人開始駐足觀望,這也將直接導致一些房地產企業的利益受損。於是,一些房地產企業的負責人以及相關媒體開始了對潘石屹的口誅筆伐。

大量的中小開發商對潘石屹的劇變言論反應十分激烈,通過媒體、網絡渠道與潘石屹展開持續辯論。其中上海房地產經紀協會副會長、春之聲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大鳴就在其博客上炮轟潘石屹的觀點,他認為,中小房企經過近20年的磨練,四兩撥千斤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抗風險能力大大提高,同時中小房企經營相對比較謹慎,沒有盲目擴張,能保持穩定發展。

相比於中小房企的激烈反應,其他房地產大佬們倒顯得平靜的多,不過他們同意潘石屹的人也很少,大部分人都認為潘石屹的“百日劇變論”言過其實。其中,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的言論最具有代表性,他的意見是,“房地產的‘百日劇變’不會在國內發生,受到各方麵因素的影響,在局部環境或區域市場可能出現行業調整,但是整體性市場的洗牌格局不會出現。他還認為2008年和2009上半年,房地產市場的確會進入無人喝彩時期,整個市場會相對冷淡。到下半年隨著房地產政策的逐漸明朗,市場將會趨於穩定,隨即再度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除了業界及相關媒體的批評,潘石屹還受到相關專家學者的批評。在相關的行業會議上,一些專家學者不點名地對有些開發商“唱衰樓市”的做法表示了不滿,矛頭直指潘石屹。

更為關鍵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潘石屹的所謂百日期限已經結束,然而人們似乎並沒有發現房地產市場出現劇變的情況,因為相關媒體紛紛開始炮轟潘石屹,認為他是在誤導消費者。

麵對各種來自媒體和業界的質疑,一向愛說敢說的潘石屹會有什麼應對策略呢?

潘石屹的戰術

1.闡述“百日劇變論”的邏輯推論

針對媒體的質疑,潘石屹從容應對,他首先向媒體闡述了自己為什麼提出“百日劇變論”的邏輯推論。

潘石屹指出,在他提出“百日劇變論”之前,在全國範圍內已經積累了一些因素,主要包括:一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7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大的規模,達到了2.9萬億元之多,比2006年增長了44%;二是,在全國範圍內,2007年房地產的價格上漲速度非常快,有些城市的價格甚至翻番上漲,猶如脫韁的野馬;三是,2007年房地產企業瘋狂地拿地現象十分嚴重,很多城市相繼出現地王,後來長沙出現了92億元的全國地王,但其實在長沙的房地產銷售冠軍一年才5億元的銷售額,可想而知其中的泡沫程度。

除了這些已經積累的因素,到了2008年3月份,又有許多新的因素出現加劇了房地產業的嚴峻形勢。首先是全球經濟大環境的不利影響越來越明顯,以2007年8月底開始美國次貸危機為起點,國際資本市場開始陷入蕭條,全球的股票市場基本都在跌,這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其次是由於通貨膨脹居高不下,國家開始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這對於需要大量資金做保證的房地產行業來說是一個打擊很大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