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嚴重的是散售模式帶來的資本困境。投資者進行投資往往會對上市公司進行業績預測和評估。然而,在散售模式的主導下,由於項目銷售的時間分布不均,SOHO中國的業績一直起伏不定。同時,銷售量一直受到市場環境的重大影響,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房地產市場一直處於困難時期,國家的宏觀政策也一直對房地產進行有力地調控,房地產的銷售前景不容樂觀。因此,投資商對於SOHO中國散售模式下的業績前景預測也不樂觀。這也導致了SOHO中國的股價一直萎靡不振。受到證券交易所會計準則的限製,SOHO中國的項目預售收入往往不能計入公司的收入,這也常常導致SOHO中國業績報告的尷尬。
所有這些問題,似乎隻要潘石屹將散售模式改為自持租賃即可迎刃而解。由於租金漲幅快,租賃市場需求旺盛,隻要自持商業物業,公司就能獲得穩定客觀的收入來源。這也難怪,自始至終都有人建議潘石屹,作為一個好的商業地產開發商,一定要告別散售,持有自己的物業。
然而如此龐大的公司要實現模式轉型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有很多現實的難題擺在潘石屹麵前。按照之前的散售模式,公司原本的計劃是在項目建完之後馬上銷售,這樣資金可以迅速回籠,而自持租賃的模式之下,資金不能立刻收回來。在這樣的背景下,SOHO中國有沒有能力把房子建完呢?
而且建完還要隔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才能夠租出去,SOHO中國能不能支撐得了呢?
同時,SOHO中國的代理行提出了一些擔憂,比如當前SOHO中國有150萬平方米在建項目,這些項目都是針對散售客戶的特點設計的,在空間上講究小而靈活,這與持有之後主要麵向的跨國公司客戶需求不同,這會不會給公司將來的招租帶來影響呢?管理超過150萬平米的龐大物業,SOHO中國做好了能力上的準備?等等問題。
除此之外,由於潘石屹向來注重公司的銷售團隊建設,公司有一隻龐大而且實力雄厚的銷售隊伍。當公司實現從散售到自持的轉型之後,公司就沒有房子可賣了,那這些潘石屹辛苦培養,同時跟隨多年的銷售人員又怎麼安排呢?
散售模式給潘石屹帶來了資本困境,隻有轉型才有出路,然而一係列轉型的難題又擺在了潘石屹麵前。這次潘石屹又該如何度過難關?
潘石屹的戰術
1.借度假之名拜會機構投資者,醞釀轉型決策
作為上市公司,獲得投資者的肯定是保證股價和市值的保證。因此,潘石屹醞釀轉型首先得了解一下投資者是否支持,為此,潘石屹和張欣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度假。
2012年7月1日,潘石屹與張欣從法國的普魯旺斯開始了她們的度假之旅。之後,他們飛往英國,觀看在倫敦舉行的溫網和倫敦奧運會的開幕式。8月初,他們來到了美國,還參觀了白宮。不過這是一個幌子,他們來到美國的真正目的是拜會各種機構投資者。
在一周左右的時間裏,潘石屹和張欣拜訪了10家基金。
當他們向機構投資者們爆出公司希望從散售模式向持有型商業地產轉型的想法時,幾乎得到了基金經理們的一致歡迎與肯定。其中一位基金經理說:“我們就等你們轉型,你們不轉型的話,是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你們跟住宅開發商不一樣,是做商業開發的;商業地產是收租金的,你們又是銷售的,所以沒有辦法評價你們。”
“沒有一家持反對態度,他們甚至提醒我說,得記得給這些樓買保險。原來是賣給個人了,現在都是你的”潘石屹回憶說。機構投資者們的肯定堅定了潘石屹轉型的想法。
2.緊張測算,儲備資金
雖然潘石屹堅定了轉型的想法,但是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撐轉型卻是一個想法不能決定的現實問題。沒有了銷售帶來的資金回籠,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項目的建成?建成之後租賃又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正常運轉?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潘石屹必須事先考慮清楚的。
為了對公司的資金實力及未來的現金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潘石屹進行了緊張全麵的測算。同時他們與公司財務部門分析各種可能的假設,來回修改,最終得出了測算結果。
當時SOHO中國賬麵上的存款有90億元,淨負債率是20%,這個資金是不夠的,所以潘石屹向銀行申請了60億元的銀行授信。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需要錢的高峰時期是2013年下半年,負債率將達到40%。潘石屹認為150億元的資金儲備完全可以支撐轉型過程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