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陷入到資金問題等經營困境時,一味坐等改變時行不通的,任何轉變都需要靠積極努力來換取。企業在困境之時,隻有主動出擊,才能爭取到機會。銀行按揭政策遲遲沒有啟動,這讓苦等的潘石屹坐如針氈,最終潘石屹選擇了主動出擊,自己去爭取按揭政策的啟動。潘石屹的主動為自己贏得了機會,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產品的銷量。
主動出擊,爭取機會,可以說是企業成功發展的經典法則。
回看我國民族企業發展,讓自己變得強大的措施就是主動出擊。
我國民族企業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為了提升自己的實力和全球影響力,紛紛選擇主動出擊。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就是其中的典型。還有吉利收購沃爾沃,上汽集團5億美元收購韓國雙龍汽車48.92%股權,網通集團收購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電訊盈科等等,都是企業主動出擊,爭取機會的案例。
雖然這些公司的出擊不一定涉及爭取資本方麵,但是這個道理在企業經營的方方麵麵都適用。
第二十六道坎:時運不濟,首次上市失利
2001年開始,潘石屹為了給股東更多的回報,開始醞釀企業上市的問題。同時,從華爾街走出來的潘石屹夫人張欣,一直對上市情有獨鍾,其對推動公司上市的努力從未停止。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潘石屹做好了上市的準備工作。
然而,天不遂人願,就在萬事俱備之時,經濟環境出現了惡化,潘石屹的上市計劃被迫推遲。更為糟糕的是,2003年,中國爆發了全國範圍的非典疫情,大陸及香港經濟都受到了嚴重影響,SOHO中國的首次上市就此擱淺。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地位得到鞏固。2001年12月11日,經過漫長的談判和努力,中國終於實現了入世的願望,成為WTO的一員。入世之後,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係更加緊密,其中在資本證券市場上的聯係表現的尤為明顯。
2001年,潘石屹經過幾年的發展沉澱,實力愈發雄厚,他也在考慮如何擴大企業的經營,增強企業的實力。在這年冬天,潘石屹參與了一次爬長城的活動,期間公司的一位英國小股東安德魯向潘石屹和張欣提議,是否可以考慮去國外上市。這個提議引發了潘石屹與張欣的思考,尤其是張欣,曾經的華爾街的精英白領,此前就一直在尋求與國際大資本合作。潘石屹當時的考慮是,公司成立多年,規模也越來越大,在這個過程中公司股東不斷投入資金,卻未得到任何形式的分紅。潘石屹希望能夠利用上市的機會募集到更多資金,給這些一直支持公司的股東們一些回報。
基於這樣的考慮,潘石屹與張欣開始積極籌備推動公司上市。不過,當時中國大陸的金融證券市場還沒有全部放開,尤其是證券市場還不成熟,對於企業上市的限製和要求比較嚴格。
大陸企業上市實行指標分配,而這些指標一般都是給國有大中型企業,小企業以及民營企業要獲得上市指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潘石屹不得不把上市的目光投向海外。
為了順利實施上市計劃,潘石屹開始尋求與高盛集團的合作。高盛集團是全世界曆史最悠久,同時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向全球提供投資、谘詢和金融服務。在與高盛進行接觸和談判之後,高盛對SOHO中國的上市十分樂觀。高盛以極快的工作效率向SOHO中國出具了初步評估報告,其中報告第一頁就寫著一句讓潘石屹怦然心動的話:“SOHO中國不是一家普通的地產公司。”這讓潘石屹如獲知音,讓他堅定了高盛集團的合作。在報告中,高盛還提煉了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報告稱SOHO中國是一個注重品牌的公司,這與一般的注重土地儲備的地產公司截然不同。正因為SOHO中國獨特的商業模式,高盛對SOHO實現成功上市信心十足。
在討論具體的上市事宜之時,高盛建議潘石屹去美國上市,並且帶領潘石屹的團隊到美國進行實地考察。2002年10月,潘石屹帶領公司考察團來到美國,期間他們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這裏的繁忙景象讓潘石屹堅定了上市的決心。最後,潘石屹決定公司同時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與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上市。2002年10月12日,在長城腳下的公社的開業典禮上,潘石屹首次對外披露了公司的上市計劃,並聲稱公司已經順利通過了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與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聆訊。
一切都進行的那麼順利,潘石屹甚至已經準備好了為上市慶祝。然而,喜悅就在一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苦苦的等待和無奈。那些關於上市的不利因素似乎一下子向潘石屹襲來。
企業上市有一個順序,在SOHO中國前麵的是中國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