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職場新起點:超越自我,再創輝煌(2)(3 / 3)

要創造機遇,首先理念要正確,“做事先做人”,清華大學把這《易經》裏的兩句話作為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蒙牛集團的用人標準就是:有才有德,重點使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製使用;無才無德,堅決不用。商業的欺詐、學術的造假,雖然可以贏得一時的利益,但這種不誠信的無德行為終將失敗,不論是商業中,還是工作和生活中,都不要觸到道德這條紅線,在做好人的基礎和原則上去發掘自己的潛能,不斷創新,才能為世人所接受,所以“德”是創造機遇的第一要訣。

要創造機遇,就要選擇到機遇多、適合自己的地方和領域去工作。“近水樓台先得月”,深圳特區在成立之初,可以說是遍地黃金,隻要“彎下腰就能發財”。當別人都在家裏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的時候,那些敢為天下先的時代弄潮兒,就從全國各地來到深圳,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二十年前的那些普通人很多都成為社會的精英人物。而二十年後的今天,卻有了一股“逃離北上廣深”的潮流。隨著大量人才的湧入,夢幻般的深圳變成了噩夢般的深圳,機遇對於普通人來說也變得越來越不盡如人意了。那麼什麼樣的地方機遇多呢?往往是國家重點支持、重點發展的地方機遇多,人才相對優勢比較薄弱的地方機遇多,適合自己的地方機遇多。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地方機會雖然多,但人才也多,競爭非常激烈,不一定適合你。什麼樣的領域機遇多?國家重點支持、重點發展的領域機遇多,交叉學科領域的機遇多,新興領域的機遇多,自己喜歡的領域機遇多,與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相匹配的領域機遇多。因此,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會讓許多的人在廣闊的大西部圓自己的成功夢。

要創造機遇,就得立足現在,做好手邊的每一件事情。後漢時期的陳蕃,自命不凡,一心隻想幹大事業。一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無言以對。

機遇往往都隱藏在所謂的小事情當中,突然在不經意時冒出來,因為它的小,可能並不容易引起重視,隻有等它溜走了你才發現,原來,機遇曾經來過。把工作中的一件件事情和任務看做是各種各樣的“小機遇”,認認真真把手頭的工作做好,紮紮實實地做好積累,“小機遇”不斷累積,必定會形成“大機遇”。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急功近利、不注重積累,永遠不可能創造大的機遇,相反,倒很有可能會使原本屬於自己的機遇白白流失。

要創造機遇,就要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業的思想準備。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因為先有了創新的意識,隨時準備,捕捉到了機會,才把想法都轉化為了現實的價值。比爾·蓋茨與微軟、張朝陽與搜狐、李彥宏與百度、馬雲與阿裏巴巴……都是由創業開始,給自己創造了人生成功的重大機遇的。“無中生有”,做別人沒有做過和別人不敢做或者是不願意去做的事情,通過你的合法勞動把它們轉化成實際價值,無疑會讓你處處掌握主動權。當然,創業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成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但是,如果不去試一試,你怎麼就知道自己不適合創業呢?所有的成功都不可能會是“複製和粘貼”,創業,一定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功模式!

要創造機遇,就一定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今天的信息到了明天就可能成為沒用的信息,我們原本賴以生存的知識和技能,就像企業裏麵的機器一樣,每天都在折舊著。美國職業專家曾指出:現在職業的半衰期越來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學習,無需5年就會變成低薪。地球村的加速發展,讓全球的人才在世界各國間快速地流動,文憑一個比一個厚,背景一個比一個深,導致職場的競爭風雨激蕩。“慢進則衰、不進則亡”,每個人都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如果一個人停止了學習,甚至學習不夠快,很有可能會被優秀的後來者淘汰。隻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