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也有兩個兒子,他們所學的也和施氏兄弟相同,卻總為貧窮所困擾。孟家很羨慕施家的富裕和榮耀,因而向施家請教取得地位和富貴的方法,施家的兩個兒子把經過也如實、詳細地告訴了他們。
於是,孟家好學儒術的那個兒子跑到秦國,用儒術遊說秦王。秦王說:“現在各國諸侯都靠實力進行鬥爭,所追求的無非是兵力、糧食而已。如果用仁義來治理我的國家,豈不是讓我秦國走向滅亡?”。於是把他閹割了趕出了秦國。
孟家的另一個兒子到了衛國,用權謀去遊說衛王。衛王說:“我們衛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對於大國我們恭敬地侍奉它,對於小國我們好好地安撫它,這才是求得安全的好辦法。如果依靠兵力和權謀,那我們的國家必將招來殺身之禍,很快就要滅亡了。但我如果好生生地送你回去,你一定會再跑到別的國家去宣傳你的主張,給我們衛國帶來戰火的禍患!”於是,便砍斷了他的雙腳,再把他押送回了魯國。
所以說學習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毛主席也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學習借鑒別人經驗的時候,一定不能拋開與之相適應的背景,要弄清楚,別人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麼做的出發點和基礎是什麼、哪些地方我可以用到?絕對不能斷章取義,割裂事情當時的背景和環境,更不能忽略自己所處的境地,削足適履的傻事不要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才能真正把別人的知識和經驗轉化成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如虎添翼。
在反省中進步
貞觀之治在曆史上享有盛名。貞觀八年,唐太宗曾對當朝大臣們說過這樣一段話:“每當我無事靜坐,就常常自我反省。害怕上不能使上天稱心如意,下被百姓怨恨。所以想讓正直忠誠的人匡救勸諫,以便我的視聽能和朝堂之外相通,讓百姓們沒有積怨。近來見到來向我奏事的人,常麵露恐懼之色,連講話都會變得語無倫次。平時奏事,尚且如此,何況要折麵諫諍,必然會害怕觸犯逆鱗。所以每當有人諫諍時,縱然所言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並不怪罪他。假如發怒斥責,恐怕人人都會心懷恐懼,還有誰敢再向我諫諍!”
或許唐朝之所以能出現大唐盛世的繁華景象,和有李世民這樣一位英明的君主是分不開的。而李世民之所以偉大,也和他能夠經常自省有很大關係。蘇格拉底認為:“未經自省的生命是不值得存在的。”自省就是自我反省,是提升自身修養和能力的一種方法,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朱熹也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都是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達到不斷改進的目的。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完美無缺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有說錯話、做錯事情的時候,誰能保證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的?關鍵是要知錯就改,通過反省自己,反思自己的行為,思考是否有錯,錯在哪裏,怎樣改進?每天認真客觀地“拷問”自己。
如果說生活就是做些加加減減的事情,那麼似乎人人都可以把自加運用自如,但是有多少人懂得自減呢?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都是對的,都是有道理的。“長於責人,拙於責己”在現代人身上表現地可能更加明顯。我們有時會在無心的情況下說一些令人不高興的話,甚至傷害到別人的尊嚴,當別人被你傷害之後,表現得不高興,不開心或者是生氣轉身離開的時候,我們反而認為別人不尊重自己,心胸不夠開闊。
在我們忙碌於工作,焦頭爛額時,發現別的同事卻在喝茶聊天,不顧自己的死活、對自己的忙碌無動於衷,於是心生怨恨,甚至跑到老板那裏大倒苦水。那麼在你表達抗議的時候,你是否有反省自己:以前自己清閑的時候,是否是冷眼旁觀,看著別人忙碌呢?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當別人不給你提供援手時,首先做個自我反省再來表達你的意見吧。
一個具備反省能力的人一定具有自我否定精神,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往往很多人都不敢麵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每個人都會有錯誤和缺點,有了錯誤,應該主動接受批評和自我批評,認真反省自身缺點,反思自己日常的行為,哪些地方不足,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從別人的建議中汲取營養,不斷地修正提升,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