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爸爸媽媽也會犯錯(2 / 3)

02 過度教育等於失敗教育

現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溺育”。所謂“溺育”,就是過度的教育,時時處處都把孩子當作教育對象,不斷地施以各種教育,知識的、道德的、禮貌的、性格的、社會的等等。“溺育”通常表現在4個維度上:一是時間方麵,有的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育孩子,要怎麼樣,不要怎麼樣,老是掛在嘴邊,或者給孩子訂了非常周密的學習計劃,時間排得滿滿的;二是場所方麵,有些父母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外麵,不管是人多還是人少,根本不管周圍環境如何,隻要有內容,動輒就給孩子以教育;三是人員方麵,就是父母親、爺爺奶奶或者其他比孩子年長一些的人都在充當教育者,換句話說,教育者很多,而被教育者卻隻有一個,而且往往是最小的那一個;四是教育形式方麵,通常是直接灌輸和傳授,甚至是耳提麵命,形式相當單一。

溺育剝奪了孩子的時間自由和心靈自由。孩子需要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應該讓他自己看、自己聽、自己想、自己玩,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讓他自己去發展。父母給予過度的教育,孩子全得聽你的,等於給他套上了精神桎梏,這對於發展孩子的個性,培養其獨立性和創造意識都是不利的。其次,孩子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和抵抗心理。孩子專注持續的時間比較短,他們需要的是有趣的知識和生動活潑的領悟式教育。因此,教育孩子要把握好度,教育過少不好,教育過多也同樣不好。隻有把握好度,才能使孩子心情舒暢地自由成長。

過度教育的起因

1 過分強調早期教育

當今社會上有一種片麵強調兒童早期教育的傾向,有的文章甚至宣傳人的成功完全取決於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於天才兒童的培養。事實上不少學者、專家指出: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隻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而完全無益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早期教育的確是不可忽視的,但是同時也要注意不同年齡階段生理的特點、個體的差異以及孩子全麵和諧的發展。早期教育必須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能搞那種千篇一律的神童式教育。

2 過度期望

許多父母對子女抱太大希望,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給孩子施加壓力,強迫孩子小小年紀就去學這學那。結果,許多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情緒,有的還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望子成龍是許多人的美好願望,這本無可厚非,但必須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得了“龍”的,不能過分苛刻自己的孩子,不要讓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3 激烈的社會競爭

父母僅注重孩子學校書本知識的成績,把考大學作為孩子的唯一出路,一麵限製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一麵實施片麵知識的過度教育。這種帶給孩子的“巨大壓力”,恐怕有許多是成人人為造成的,或者說是成人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壓力人為轉移到了下一代頭上的。比如,沒有高文憑就一定會下崗,下崗就一定會生活困難。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的智能有語言、數學邏輯、空間等8種。根據這一理論,一個人一方麵的不成功,或許能促使他其他方麵的潛能得到激發,從而在別的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功。

4 父母的理想追求沒得到滿足,想在孩子身上實現的補償心理。

試想一個虛榮好勝的教育者,如何能夠允許他的教育對象往平凡大眾裏“墮落”?有著豐富教育思想的孔子恥笑其弟子學農活,不是因為學農活本身低賤,而是孔子自己有輕視體力勞動的思想。

過度教育的表現

過度教育的表現是多方麵的。首先表現在特長教育上,許多父母認為有特長的人總能優先得到一些機會或優待,周圍親友的孩子也都在學樂器、舞蹈、奧數、劍橋等。古人教導:“藝多不壓身”。那就讓孩子多進幾個興趣班,多考幾個等級證吧。很多父母,尤其是城市的學生父母,不管孩子有無興趣,用一個個興趣班、特長班擠滿了孩子的節假日。

其次是表現在文化課上,尤其是語數英等主科。為了讓孩子進入重點中學,考上名牌大學,為了將來的工作、生活做好更充分的準備,父母們害怕課改後的教育使學校減少了文化基礎知識的教學時間,擔心孩子在高考中處於不利地位,就在家庭教育中不停地強調文化課的學習。他們或者強迫孩子進課外補習班,或者給孩子請家教,自己也是見到孩子就學習、複習不離口,不讓孩子有絲毫的放鬆和空隙。

第三是表現在職業理想教育上。隨著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但也有不少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誌向等實際情況,從自己的意願出發,一味地教育孩子以社會少數的“成功人士”為榜樣,或追求經濟利益,或追求權位與虛名,為孩子製定不切實際、難以實現的奮鬥目標。

過度教育的危害

1 過度教育可能導致學習障礙

美國心理學家威特羅克的生成學理論提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生成的過程,生成學習模式的本質乃是認為大腦不是被動地學習和記錄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它對信息的解釋,並從中得出推論。人都是有自戀情結和惰性的,人本主義者羅傑斯認為:“凡引起學習者自我結構改變的學習,可能會遭到抵製。這種學習往往是對個體的一種精神威脅。當學習者的自我結構遭到懷疑時,他往往采取防禦的態度。”教育者長期忽視學生的興趣、天賦、性格,與學生的自戀情結對抗,引發了他們的惰性,使他們一直被動、消極地學習,不探求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與追求的滿足。久而久之,興趣越來越少,成績越來越差,形成惡性循環,出現學習障礙。

2 過度教育導致主動性下降

由於父母長輩事事代替孩子做,結果使孩子喪失了主動學習和鍛煉的機會。美國心理學會曾做過以下的實驗,把孩子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剛學習時進步神速,然後屢犯錯誤,因而減緩進步的速度;第二種類型是開始學習時發生許多錯誤,其後則進步飛快。第一種類型的人稱為“緩慢學習者”,第二種類型的人稱為“突發學習者”。實驗結果顯示,“突發學習者”智力高於“緩慢學習者”,而且,這種傾向在孩子6~14歲間越來越明顯。

這正像兩個旅行的人,雖然最後都能到達終點,但一個是在多次迷路之後,才找到正確路線;另一個隻是在偶然中或在別人帶領下找到正確路線。很明顯,前者的學習和經常犯錯誤的機會必然比後者多,但經過他多方麵的嚐試及探索,更能了解整個問題,以後便不會重蹈覆轍。在犯錯的過程中,那個人可能學會了充分應用已知的知識,其進步的可能性更大,速度更快。

由此可見,孩子經由本身思考所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必然比由他人傳授的更能充分應用。當孩子麵對新事物時,雖然最初經常犯錯,但他能在失敗中領略正確的方法,培養出隨機應變的能力。如果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惟恐他因失敗而受傷害,就等於剝奪了他嚐試錯誤的機會。而父母替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會使他們失去實踐和培養自信的機會,使他們感到有危機、不安全,因為人的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問題的基礎上的。

過度教育其實是一種片麵教育

國際社會對人才的觀念已經有了一個變化,由資格到技能,再到能力,一種綜合的能力。當代人才的標準是能力。而我國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恰恰是片麵教育。過度教育的本質就是片麵教育,在知識上、應試上是過度教育,也就是為了考試所做的準備是過度的。

對全麵的教育而言是教育不足,比如綜合素質教育嚴重不足,審美的、體育的以及勞動教育缺乏。中國除了智育方麵過度之外,其他教育都是不足的。我們家庭中的每個孩子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中國的教育缺乏生涯教育,一個人到了中學時代,特別需要這種生涯教育。因為人到了這個年齡,已經有求職意識,有要在某個方麵發展的意識:我應該了解我自己,我的潛能何在,社會需求何在,我將來用什麼樣的方式能很好地生存,服務社會,發展我自己。生涯教育也是一種生存教育。現在我們的教育隻認文憑,人們瘋狂地追求文憑。文憑為本就是分數為本,分數為本就是應試教育為本。雖然有無數理由可以說明文憑是多麼重要的,但是,客觀現實說明:生存能力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