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放手,是一種信任(2 / 3)

魯迅曾經說過:“對於孩子,小時不把他當人,長大以後也成不了人。”因此,父母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幫孩子從小養成好性格。

02 人生不隻有“輸”和“贏”

中國父母往往給孩子成功的預期目標定得太高,大多數孩子難以達到,於是他們就感到沮喪、有挫敗感。這種苦果是父母自己種下的,一個個不快樂的家庭也是這麼製造出來的。

中國人越來越急於追求成功。“成功”這個詞,成為大眾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到書店看看,《成功秘訣》、《成功三十六計》之類的書滿目皆是。人人都夢想和追求成功,這是社會有活力的表現。但問題是中國人追求的成功是什麼?在傳媒引導的價值趨向裏,似乎隻有做大官、當大老板、掙大錢、成為人上人才叫成功,隻有這些人,才叫成功人士。可是這類人在任何社會都隻占極少的比例,絕不會超過10%,難道剩下的90%都成了失敗者?這種邏輯正確嗎?

其實,把成功的範圍搞得如此狹窄,使社會的主要群體都產生失敗感,這個社會一定是充滿危機的。大多數人不快樂、不滿足,社會心態就很難平和,也就很難構建和諧社會。歐美父母的成功觀,比我們要寬泛得多。他們隻是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地學習、生活,學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將來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並從中得到樂趣。孩子將來想做戶外勞動者和想去競選總統,那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一個社會能有這樣的成功觀,社會心態就會很平和。

許多人還愛用“輸”、“贏”二字,好像人生不是“贏”,就是“輸”。這其實又是一大誤區。“輸”、“贏”之間還有萬千層次,豐富多彩的人生豈是“輸”、“贏”二字可以界定的?強調“輸”、“贏”容易形成社會的惡鬥心態和賭博心態,如果我們能夠崇尚比較現實的成功觀,不把所有孩子都引向大多數人都不可能達到的、狹窄的獨木橋,而是讓孩子知道,能發揮興趣專長就是事業,快樂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幸福很多。

行為示例“不是有個哈佛女孩劉亦婷嗎,我們的兒子將來就是哈佛男孩!”丁丁的爸爸媽媽都是教授,這句話是他們最愛說的話。很小的時候,丁丁根本聽不太懂這句話的意思,隻是看到爸爸媽媽每次講到這句話的時候都很開心、很興奮,於是他就也開心地附和:“丁丁要當哈佛男孩!”可當他一天天長大,才發現這個目標有多遙遠。爸爸媽媽每天都逼他學很多東西,數學、英語、邏輯思維、演講與口才……他們哪裏是在培養孩子呀,明明就是要培養外交官嘛!丁丁有些不堪忍受了,偶爾偷懶的行為,卻被細心的爸爸媽媽批評不止。“你這麼貪玩,以後怎麼上哈佛啊?”“上哈佛可是你自己講的,不要忘記你的理想呀!”現在,丁丁聽到哈佛兩個字就覺得恐懼,連哈巴狗、打哈欠等詞語,他都不願意聽。

寶寶的想法 為什麼我一定要上哈佛大學呢?我並沒有承諾一定能上,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這麼逼我呢?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出去玩,難道要我這樣忍受十幾年嗎?

你的誤區 中國父母給孩子成功的預期目標定得太高,大多數孩子又不可能達到這個成功的目標,於是就沮喪、挫敗。這種苦果是父母自己種下的,一個個不快樂的家庭也是這麼製造出來的。

解決辦法 父母本身是那麼優秀的全才嗎?如果不是,請不要不分情麵地這樣要求孩子;即便您是,也不能用同樣的要求約束孩子,這對他不公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觀念沒錯,但孩子沒必要在任何領域都青出於藍,況且,如果他願意選擇橙、紅、綠,難道就不可以嗎?讓孩子快樂地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自發地努力,才會培養出一個有理想、有勇氣的有用之才!

人生追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高不成低不就,是當今許多年輕人的普遍就職心態。其實,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工作都能取得成功。從傳統習俗看,農家孩子十年寒窗,背負全家人的厚望,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結果卻當上了修腳匠,不管從心理上還是從觀念上都讓人難以接受。父母的“望子成龍”是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非生活在社會的“下層”,為人修腳。其實人生追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隻是社會分工不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不但是父母們的一種普遍心態,更是學子們自身的追求。基於此,許多大學生好高鶩遠,自以為滿腹經綸,看不起低職位的工作,更瞧不起那些所謂“低層次”的職業,一味地強調自身的學識價值與社會就業價值對等,結果高不成低不就,白白浪費了許多就業機會。

隻要就業,知識和智慧就有可能創造價值,而無所事事地遊蕩是不可能實現這種轉化的。我們不應該總是想著用一個職業的牌子給自己的臉上貼金,而應該想想如何使這個職業因自己的加入而更加具有社會價值。其實,能夠勇敢地走出一條就業新路,這本身就是一種勇敢精神;能夠讓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在一個傳統職業中發揮作用,則又是一種開拓精神;能夠讓一個職業因自己的加入而價值提升、受人尊重,更體現了一種奉獻精神。

競爭≠攀比

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人雲亦雲地趕時髦,更不能給孩子製造框框,讓其按照固定模式去發展。這樣做不但不能使孩子有所發展,還會適得其反。我國現代文學家老舍先生的教子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老舍的教子方法有四:一是不必非考百分,特別是不必門門都考百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學;三是應當多玩,不失孩子的天真爛漫;四是要有個健壯的體魄。老舍先生給孩子營造了一種寬鬆的發展空間,使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有很大幫助。

當然,這樣說並非是父母不需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而是要注意“競爭”不等於“攀比”。父母要啟發孩子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關係,應鼓勵孩子積極地與小夥伴比思想、比學習、比紀律、比團結、比進步,而不是讓他形成虛榮的心理。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那就讓他做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吧,他一樣可以給你帶來美麗的春天;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為一位名人,那就讓他做一個平凡的人,隻要他快樂、誠實、正直、善良、上進。

現在,社會上的功利教育使得孩子們之間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種競爭和攀比的氛圍。孩子們在受教育的時候便獲得暗示,當他們學習某一項技能時,並不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而是為了借此獲得某些東西,以便與眾不同,出人頭地。很自然地,當他們在選擇自己的職業時,也會千方百計地考慮如何在薪水、社會地位方麵高人一等。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改變父母的觀念,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在全社會範圍內建立起多樣化的評價體係。

03 接納孩子的每一次表現

法國教育家埃爾維修說:“即使是很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當,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這也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潛能,關鍵是父母能否正確發掘,因此作為父母就需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開發孩子的天賦,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要懷疑這種說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項實驗證明了這一點。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美國東部的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天才測驗”。首先,他給全校學生做了一次智力測驗,測驗後,他並沒有給那些測試卷打分,而是隨機抽出了20名學生,並以讚賞的口吻告訴老師,這些學生的智商都在130~140之間,屬於天才少年,是非常優秀的孩子,在學習上具有極大的潛力。盡管這20名學生中有不少是不愛學習的孩子、逃課的孩子、表現平庸的孩子,但大家都對羅森塔爾的話深信不疑:這些孩子都是高智商的天才,隻不過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根據羅森塔爾的要求,校長又把3位老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最有潛力的老師。為此,我們特別挑選了這批全校最聰明的學生讓你們教。這批學生的智商比同齡的孩子都要高,相信在你們的教育下他們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年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凡被認為是“最優秀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麵都表現得很優秀。被賞識的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點在智商中等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顯著。從教師所作的行為和性格鑒定中可知,被賞識的學生表現出了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大的積極性、更強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