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放手,是一種信任(1 / 3)

現在的孩子獨立性差,生活能力低下,自私自利,這可能是很多家長公認的觀點。的確,生活在新社會富足生活條件下的孩子們,相比於他們的父輩來說,是幸福快樂得多。但正是因為缺乏生活實踐的機會,他們的自理能力和堅強品質也亟待提高。

一味抱怨當今的孩子如何如何,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做家長的我們是否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呢?是誰為了怕孩子弄髒桌子而喂飯給他們吃?是誰怕他們洗不幹淨襪子就自己代勞了?正是埋怨孩子不懂事的我們啊!成長是需要機會的,是可能反複、可能暫停、允許犯錯的,如果我們剝奪了孩子正常成長的機會,就無權責怪孩子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媽媽的困惑

“我覺得我們家小力特別不上進,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什麼都不會。隔壁鄰居家的燕燕,人家還是個小姑娘,比他厲害多了。代表幼兒園參加市級的英語演講比賽得了一等獎。業餘時間人家還去學舞蹈和美術,這孩子,將來長大了一定不得了。”說到這兒,萬女士的眼神中充滿了羨慕與憧憬。可話鋒一轉,隻要提到她的寶貝兒子,她的眉毛就又扭在了一起,“再看我那兒子,吃啥啥沒夠,幹啥啥不行。在家裏挺大方的,一出去就臉紅,更別說去參加什麼比賽了,估計連當眾表演都演不下去。之前也曾經跟我說要去學跆拳道、學溜冰,我覺得這些沒什麼用就又給他報了個英語班,就這三樣,現在一個都不去了。如果說英語是他不喜歡,那另外兩個班是他主動要求的啊,還不是一樣虎頭蛇尾!我真懷疑是我給他起名字取錯了!‘小力’這名字聽起來就像女孩子,結果他還真比小姑娘還沒出息!”

與小力的例子相對應的,是智慧的畢加索的父親及他的教育方法。

畢加索出生於1881年,他的父親何塞是個非常開明的人。有一天,他發現3歲的畢加索居然在一張紙上畫出了媽媽懷孕的樣子,何塞認為自己的兒子在繪畫上是非常有天賦的。然而,有著驚人繪畫天賦的畢加索在循規蹈矩的學校裏,根本就算不上社會所認定的那種好學生。隻有在畫畫時,畢加索才表現出驚人的耐力,他可以一連幾個小時不放下畫筆,與他在課堂上的表現判若兩人。老師認為畢加索根本就不具備學習的能力,還多次跑到畢加索父母麵前,數落他的“癡呆症”症狀。畢加索陷入了自卑的境地。

幸運的是,畢加索有個賞識他的父親,何塞並沒有對自己的兒子失望,而是認定兒子的繪畫天賦會讓他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何塞想,與其讓孩子在正統的學校教育中一無所獲,還不如讓畢加索在他熱衷的繪畫上有所成就。於是,何塞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畢加索退學,讓他得以專心學習自己喜歡的美術。正因如此,在藝術的長廊中,畢加索的名字才能與達·芬奇齊名。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何塞這樣開明的父親,很多家長往往被社會主流的觀念左右,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就極盡塑造之能事,剝奪了孩子獨立發展的可能性,讓孩子不停地體驗挫敗感,又如何能培養出自信自立、勇敢堅強的孩子呢?

01 必要的信任和尊重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是用命令和說教來管教孩子,希望能培養孩子的好性格,但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的效果並不那麼盡如人意。孩子再小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尊心,如果父母能更多地理解和尊重孩子,引導孩子形成好性格,那麼教育一定會成功。

從擤鼻涕談尊重

蒙台梭利是20世紀西方最卓越的兒童啟蒙大師之一。一次,她給兒童們上了一節有關怎樣擤鼻涕的課。蒙台梭利給孩子們示範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還指導他們如何能盡量做得不引人注意。她以一種他們幾乎覺察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並盡可能輕地擤著鼻子。孩子們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沒有一個人發出笑聲。示範剛結束,孩子們就像在劇場中那樣熱烈地鼓起掌來。孩子們的反應之所以這麼強烈,是因為她的這次課觸及到了孩子們極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點。

兒童在擤鼻涕方麵存在很大的困惑。每當他們表現不是那麼合適的時候,就會遭到父母的責備,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地教他們擤鼻涕的方法。當蒙台梭利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感到,他們不僅在這裏受到公正的對待,而且這項技能的掌握也使他們在社會中取得了一個新的地位。可見,兒童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而成人通常意識不到他們是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更意識不到自己在輕視孩子。

你給予孩子必要的尊重了嗎?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尊重孩子、蔑視孩子的事例數不勝數,雖然父母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比如,當你看到你的孩子端了一杯水,你就會害怕孩子把這隻杯子摔碎,這實際上就是蔑視孩子的一種表現。一隻杯子難道比孩子的嚐試和探索具有更大的價值嗎?你是要給孩子探索的機會呢,還是就心疼你的杯子?

行為示例 有一個小女孩吃飯時總喜歡剩東西,父母為此很生氣,決心要培養女兒愛惜糧食的好習慣,但不管他們怎樣指責說教,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一次,父母帶著女兒到餐廳用餐,服務生先問母親點什麼,接著問父親點什麼,之後問坐在一邊的小女兒:“小姑娘,你要點兒什麼呢?”女孩說:“我想要水果沙拉。”

研究顯示,與9個月~3歲的幼兒多交談,會使這些孩子日後變得更聰明。在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平等、彼此尊重且保持溝通的家庭裏,孩子的智商會比別的孩子明顯高出很多。可以說,父母是否尊重孩子,會對孩子一生的發展起重要作用,需要父母們予以特別的重視。

“不行,今天你要吃三明治,而且這一次一定要吃完。”媽媽非常堅決地說。“再給她一點蔬菜,”女孩的父親補充說。服務生並沒有理會父母的話,仍舊注視著女孩問:“親愛的,你都喜歡什麼水果呢?”“嗯,西紅柿、蘋果、桃子,還有……”她停下來怯怯地看了一眼父母,服務生一直微笑著耐心地等著她。女孩在服務生的目光鼓勵下說:“還有多放一點沙拉醬。”服務生徑直走進廚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

寶寶的想法 我真的很喜歡吃水果沙拉,可媽媽從來不知道我喜歡吃什麼。

你的誤區 這頓飯小女孩吃得很開心,而且一點也沒浪費,回家的路上,她還在不停地說啊笑啊,最後,她走近爸爸媽媽,開心地說:“你們知道嗎?原來我也能夠受到他的重視。”可以想象,這個服務生給女孩帶來的平等和自尊,更給女孩的父母上了意義深遠的一課。

解決辦法 不要以為孩子沒有權利決定一切,隻有體會到你對他的尊重,他才會真正長大、真正強大。

在孩子身上我們看到了成長的快樂,也體味到了責任的分量。尊重孩子的決定,能讓我們認認真真感受童年的樂趣和成長的艱辛。但是更多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很少顧及孩子的想法,隻要自己認為某個習慣應該培養,就安排孩子去做。這種不考慮孩子的興趣、能力、個體差異的做法,往往會讓孩子厭倦。在父母的安排下,孩子要做這個、做那個,要這樣或那樣,但孩子很少知道為什麼,或者雖然知道為什麼,卻不是孩子能夠接受的理由。這樣的孩子就會始終處於孤獨的狀態,這對好性格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

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

父母們在培養孩子性格的時候,首先要尊重兒童,要把兒童放在主體的地位去思考。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首先要相信兒童,相信他們有接受教育的能力。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不能接受父母的要求,或者目前培養習慣還早;也有的父母對孩子管得既寬又細,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名義下,要麼過度保護孩子,要麼過於苛刻地要求孩子,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從根本上說,都忽略了兒童的接受能力。

這樣做,一方麵可能使孩子受到過分的限製,使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適當的發展。另一方麵,孩子也會在過度的限製中,厭惡父母的管教。同時,父母的過度限製或保護,還在悄悄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這樣的心態支配下,孩子要培養良好性格,難度就會高很多。

當然,相信孩子接受能力的同時,也要正視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如果“拔苗助長”,則同樣違背了孩子的生長規律。兒童時期是生長和發展的時期,所以,為了成人自己的目的,而不管兒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種扼殺的行為。尊重兒童,就是尊重生長的需要和時機。而現實中可悲的是,家長們往往急於要得到生長的結果,而忽視了生長的過程。

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還要用適合兒童的方法去培養兒童。兒童的個性不同、學齡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能組合等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的時候,要考慮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愛運動,父母可以在運動中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有的孩子喜歡畫畫,父母可以考慮讓孩子在畫畫的時候培養孩子專注、愛思考的好習慣;孩子喜歡唱歌,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唱英文歌曲中學到英語知識或者與他人交往的能力等。隻有這樣,父母才能在性格培養中得到孩子的承認,也才能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