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像在攀登無數台階的山峰,孩子如何麵對和攀登這些人生的階梯——學習、工作和生活,有的牽著手上,有的抱著上,有的自己上。但是結果很明顯,被家長牽著的孩子,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常常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被家長抱著上台階、攬在繈褓裏的孩子,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未經風雨,未見世麵,更難立足於社會,更別說大有作為;隻有那些在父母鼓勵下,獨立攀登的孩子,才能最終登上光輝的頂點。
在美國,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校園裏撿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報紙、冷飲罐收集起來,向學校換取一些報酬。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難為情,反而為自己能掙錢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經濟很富裕,但在孩子八九歲時,父母便鼓勵他們去打工掙零花錢,目的是培養孩子自力更生、勤儉節約的習慣。美國富豪洛克菲勒就是其中之一。洛克菲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靠給父親做“雇工”掙零花錢,平時清晨他便到田裏幹農活,有時還幫著母親擠牛奶。為此,他專門有一個用於記賬的小本子,將自己的工作按每小時0.37美元記入賬本,然後再與父親結算。他做這件事做得很認真,因為他感到既神聖又趣味無窮。而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也都嚴格按照此原則教育孩子。洛克菲勒家族讓孩子這樣做當然不是因為吝於給孩子們零花錢,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通過這種方式鼓勵並培養孩子艱苦自立的品格和勤勞節儉的美德。那小賬本上記載的不僅僅是孩子打工的流水賬,更是孩子接受考驗和磨煉的經曆!
家長不能總是把孩子關在自家的大門之內,像老母雞那樣時時刻刻都把孩子攏在自己的身邊。那樣,他們就永遠學不會如何獨立麵對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應當打開家庭“城堡”的大門,把孩子放到社會生活中去,以社會為課堂,以社會生活為教材,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在社會實踐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經受磨煉,增長才幹,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教育學家認為:愛孩子就要培養他獨自麵對一切的能力,千萬不要讓孩子對家長產生嚴重的依賴心理。因此,父母們應當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不妨讓孩子吃點苦、經曆風雨,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有用的人。
媽媽的困惑
雷雷是個活潑的男孩子,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他都很踴躍地參加。一個周末,雷雷的老師組織同學們去郊遊,當雷雷趕到學校時,他的老師卻不讓他參加這次活動,因為他忘了帶父母簽字的同意書。雷雷感到非常氣憤,當他回到家時,就對媽媽說:“媽媽,你必須開車送我去參加郊遊,不然我會遲到的。”可媽媽還有工作要做,於是隻能叫雷雷自己去。這下雷雷可發火了,他暴跳如雷,一定要媽媽送他,怎麼解釋都不管用。最後,媽媽不得不推辭了跟客戶的簽約儀式,開車送他去郊遊。
其實,媽媽最後妥協的做法,並不能夠讓雷雷真正得到收獲,下一次,雷雷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隻會向其他人尋求幫助。我們推薦另一種處理的方法,讓我們將劇本改寫一遍:
“媽媽,你必須開車送我去參加郊遊,不然我會遲到的。”雷雷的語氣很強硬,似乎不容商量。“雷雷,我知道你很想去,我也希望能夠幫你,但讓我開車送你去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有工作要做,而且要去參加郊遊是你的事。”媽媽不急不慢地回答。
“那怎麼辦呢?”雷雷低著頭小聲說道。媽媽看了看兒子,說:“你可以乘公共汽車去呀。”雷雷搖了搖頭:“不行,我根本不知道坐幾路車,況且,你不怕我自己走丟嗎?”“哦,如果你沒辦法自己坐公共汽車去,你的郊遊可能就要泡湯了。”媽媽平靜地說道。雷雷接著又發了幾分鍾牢騷,訴說他的不幸,然後就走出了房間。當他再次回來的時候,他興奮地對媽媽說:“我打電話給老師了,老師告訴我應該坐幾路車,現在我都知道了。”就這樣,媽媽隻是把他送到了公共汽車站。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雷雷在趕上郊遊隊伍之後該有多麼高興,因為他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問題,而在這件事情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媽媽也是非常令人佩服的。在了解兒子的困難後,她本可以開車把兒子送到山區,但她沒有這樣做,而是堅持讓兒子自己坐車去山區,鍛煉了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常說,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解決。哪怕你完成得沒有別人好,那也是你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一次也許會做得不好,但下一次就會好一點,經過這樣一次次的努力,最後才能做得完美。如果總是依賴別人,那麼你的一生將始終與貧窮和低聲下氣為伴。孩子有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後,與家人和社會的溝通才會變得更容易,才更能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
01 嗬護不必關懷備至
生活中,很多父母總喜歡給孩子無微不至的嗬護,把孩子的事情都包辦下來,為孩子做好。這些父母似乎不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孩子自主獨立的性格,讓孩子能夠適應未來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當教導他們學會獨立地生活,而不要總覺得他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
行為示例 7歲的小倫要去參加上小學前的夏令營,小倫非常興奮,在家裏又跳又叫,然而媽媽卻很擔心,她覺得這對小倫來說太難了!才7歲的孩子就要離開家,在外麵和同學、老師共同生活5天,孩子吃飯不習慣怎麼辦?孩子走不動怎麼辦?孩子生病了怎麼辦?媽媽給小倫的班主任老師打了電話,再一次請她路上多照顧小倫,又給小倫準備了幾套衣服,連帽子、手套都帶上了,生怕晚上氣溫低凍壞了孩子。除此之外,她又在小倫的包裏塞了一些高級營養品,叮囑小倫不要餓著自己。在小倫臨出門時,媽媽又告訴小倫要注意安全,要這樣,要那樣,一副沒完沒了的樣子,弄得小倫都有些不耐煩了。小倫走後,媽媽還坐在沙發上念叨著:“一個小孩子怎麼照顧自己呀!”結果兩天後,不放心的媽媽開著車追到夏令營去了……
寶寶的想法 媽媽真的很煩人,帶這麼多東西真丟臉!我才剛上小學,這樣給老師和同學留下的印象該有多差啊!
你的誤區 小倫的媽媽是個慈愛的好媽媽,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她過多的保護、過分的嗬護隻會阻礙孩子的發展,讓孩子無法自立自理。
解決辦法 孩子終究要獨立生活的,為了讓孩子能順利地適應他未來的生活,父母們必須放手,大膽地讓孩子自己去照顧自己,不要讓他們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嗬護裏。
訓練孩子的獨立性格,我們的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從一些簡單的工作著手,例如早晨起床自己穿衣服、刷牙等等。這些不僅是日常生活的步驟,它更能訓練孩子管理自己的行為,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
父母既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出去,又要保證孩子能夠安全出行。一方麵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嚴格的訓練,另一方麵卻不是3分鍾熱情能夠解決的。比如,培養孩子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習慣,剛開始父母和孩子都會很熱心地按計劃實行,但是時間一久,一些父母就會又恢複原狀了,這種對孩子缺乏長久性和一貫性的培養,反而會在孩子的性格中留下很多負麵影響。
與父母過分的叮囑和過分的嗬護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重視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具有獨立性格、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經常到外麵參加活動。即使是家庭富裕的孩子,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賺!”鄉村家庭要孩子分擔家裏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幹體力活,如:夏天替人修理草坪,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別人鏟雪等。在富足的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有的十六七歲的女孩子,從初中一畢業就去別的人家當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在中國父母看來非常難以理解,但瑞士父母卻認為大有好處。這樣做一方麵可以鍛煉孩子的勞動能力,讓孩子尋求到獨立的謀生之道;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種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種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等他們熟練掌握了三門語言後,就去公司、銀行或商店就職。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
德國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不包辦代替。法律甚至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擦皮鞋、打掃房間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而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格。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上學以後,許多學生都要在課餘時間在外邊參加勞動賺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現象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女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得自己的學費。
比較一下小倫媽媽“孩子太小,隻能由我照顧”的教育方式,不知中國父母做何感想呢?父母們都應該明白,自己是無法照顧孩子一輩子的。
一個真正疼愛孩子的母親應關注的是孩子將來是否能自己應付外麵的世界。將一個在慈母庇護下,毫無自我生存能力的孩子推入未來的社會是最為殘忍的事,也是愛孩子的母親不忍看到的結局。在這樣的撫養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外表人高馬大,內心卻是畏畏縮縮,缺乏勇氣。這樣做使他感到不安全,因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對付處理問題的基礎上的。我們這種自以為無私的行為,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權利,但這恰恰是孩子成長最珍貴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