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讓寶寶自己站穩(3 / 3)

如果父母對孩子無論什麼事總是最終妥協、同意,允許其破壞規矩,就會顯得自己很軟弱、不堅決、沒主見,孩子的行為也會表現出對父母的不尊重。每一次破壞規矩似乎都不無道理,但如果把這些都放在一起,父母就該好好考慮考慮了。孩子們有時候就是在父母的妥協中放任自己的。

真正愛孩子不是事事順他們的意,而是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巧妙地拒絕他們的無理要求,這樣才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並且健康成長。

03 獨立的小寶寶

其實,孩子們有一種天生的主動性,很小的時候就有幹一些事情的欲望,可是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卻都放不開手,擔心孩子做不好、會傷害自己,結果他們的不放心壓製了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變得性格懶散,處處依賴父母。

父母們應該知道,孩子從一降生到這個世上起,就充滿了強烈的參與欲望,希望能加入到這個社會中,同別人一樣能夠做許多事,這是孩子尋求自立的重要過程。這種欲望便是學習的動力,是一種可貴的探索精神。

我們應不斷地培養孩子們的獨立自主能力,應當在他們一出生時就開始這樣做。生育一個孩子是十月懷胎的事,而培養一個孩子將會用一生的精力。我們相信自己的孩子會茁壯成長,我們應當用這種態度去解決和處理孩子成長時期的每一個問題。孩子需要鼓勵,需要父母盡全力幫助他們發展和保持這種勇氣。

行為示例 子乾和同齡的孩子一樣,生活被父母料理得很好,所以什麼事情都不會自己動手,衣服穿反,手也不會自己洗,到3歲了吃飯還要人喂,而且掉得滿地都是。親戚們都說媽媽太嬌慣他了,可放手讓他一個人做事,的確是不行的呀!

寶寶的想法 媽媽從來沒說過要我自己動手呀,她隻會說:“你看你,什麼都不會做。”如果她說:“乖寶寶,你自己試試,好嗎?”我想我會試一試的。

你的誤區 這裏存在著一個先驗觀念的問題。父母總認為,自己指責孩子什麼事做不好,或者在什麼方麵有不足,其實就是要求孩子在這方麵加強努力。但孩子們是這樣理解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的思維發展能力還沒有達到能猜出“弦外之音”的地步,父母若想讓孩子做什麼,怎麼做,最好直接明白地告訴孩子,不要讓孩子不明所以。比如,子乾的媽媽若想讓子乾培養動手能力,完全可以安排一些任務讓他做,“子乾,幫媽媽把垃圾倒掉好嗎?媽媽覺得很累,如果你能幫媽媽就太好了!謝謝你!”“乖寶寶,今天自己試著穿衣服好不好呀?如果你還不太會穿的話,跟著媽媽的動作學,我想,我聰明的兒子一定可以穿得漂漂亮亮的。”這樣的說話方式就是孩子可以理解的。如果隻是埋怨“你瞧你怎麼這麼懶,什麼事情都不會自己做。”或者“衣服都穿不好,你都這麼大了,要自己學著穿衣服知道嗎?”這樣指令不明確的語言,在鼓勵孩子產生積極行為時應盡量少用。

解決辦法 有一天,媽媽發現3歲的子乾正試著把媽媽掉在地板上的長裙塞到整理箱裏,於是她開心地把子乾抱了起來,並決定讓子乾做自己的助手。“寶寶,地上有一張紙,幫媽媽撿起來放到垃圾桶裏去。”“寶寶,媽媽現在很忙,你自己學習把玩具整理好,好不好?”子乾當作遊戲一樣地亂收了一通,可這是個好的開始,以後他不再特別拒絕幹活了。

子乾上完小學後,媽媽分配給子乾的任務就多了許多,也不再是簡單的工作了。“子乾,你是我們家的男子漢,去超市買兩桶油吧!”子乾中學畢業後,到北京上大學去了,媽媽在電話裏問他:“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嗎?媽媽可以幫你做什麼呢?”子乾在電話中回答:“除了想媽媽之外,沒什麼不習慣的,我會照顧好自己的!”媽媽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很好的獨立生活能力,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內心真是無比幸福。

我們常常會聽到父母說孩子獨立能力太差。比如“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言外之意,孩子不僅不如當年的父母,長到這麼大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會,處處需要父母照顧的孩子!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缺乏這樣的一些孩子。有的孩子上了高中,甚至考入了大學,仍然缺乏應有的獨立能力,報紙甚至報道過一個大學生因為無法獨立生活而退學的事。同樣的孩子,為什麼有的孩子行為果敢,獨立生活能力很強,而有的孩子則遇事猶豫不決呢?這與我們的教育有關。

教育學家指出,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隨著孩子生理結構和功能的發展以及能力的增強,開始出現獨立意識的萌芽,孩子非常希望自己嚐試和參與成人的活動,這時候家長就應該引導孩子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在日常小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己獨立處理事情的自信心,這樣在以後遇到更大的挑戰的時候,才不至於不知所措。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教給孩子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務,通過勞動使其懂得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逐漸形成義務感、責任心,並且在獨立完成家長交給的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有一位媽媽,在帶3歲女兒乘車的時候,一定要把買票的錢交給女兒,讓女兒幫她買票。這位媽媽的做法相當不錯,買票隻是很簡單的事,但卻會提高自己做事的信心,增強孩子的獨立性。

當然,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既需要父母的慈愛之心,也缺少不了嚴格的獨立生活能力訓練。對孩子的培養要從小做起,當然一開始不能對孩子要求太高,但生活的自理能力確是非要獨立不可的,這是為孩子製定成長目標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長打算、短安排。孩子被送到幼兒園,半托或全托,孩子可能會哭鬧不休、倍感委屈,無論怎樣,父母都要忍下來,目的就是讓孩子接受鍛煉。其次,父母要加強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導訓練。一兩歲的孩子,就可以讓他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圖書;到三四歲時,要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係鞋帶等;孩子上學後,父母要教給孩子如何安排時間,教孩子怎樣上鬧鍾,怎樣準備早餐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等。另外,要創造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能力,從事一些為家庭和班集體服務的勞動。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反反複複的訓練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強化的過程,要多鼓勵孩子,絕不要因為出了點問題而中斷訓練。家長應積極支持孩子自己動手做事的願望,不要怕孩子幹得慢、效果差,也不要因為怕麻煩而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為了達到培養獨立生活能力的目的,應該讓孩子經受一定的挫折考驗。總之,孩子的獨立能力關鍵在於後天的培養和訓練。

希望孩子在自主活動中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父母應當狠下心來,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隻有富於自立性格的孩子才能成長為可自己尋找幸福的人。

04 陽光總在風雨後[訓練]

訓練目標 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寶寶習慣服從指令的行為,讓親子溝通更具有效性。

訓練分析 本遊戲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以及對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力。這個遊戲的節奏比較慢,孩子有時間思考、回憶和親身感受。

訓練方法 木偶戲

兩個人一組,一個人做木偶,另一個做玩木偶的人,木偶鬆鬆垮垮地坐在地上,身子向前傾倒。玩木偶的人給木偶塑造一個形象,把他的手臂、腿、頭、嘴巴、手指、手等都擺一個姿勢,玩木偶的人要注意,為木偶塑造的形象不能太難。

熱身運動之後,玩木偶的人要給木偶塑造難一些的動作或表情了。比如洗衣服、掃地、高興、生氣等等,木偶一定要配合,保持塑造好的姿勢。形象塑造好了,玩木偶的人可以對木偶說:“好了,你說說,我塑造的姿勢表現的是什麼動作?表達了什麼情感?”玩木偶的人在塑造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進行解釋,或者為木偶講述相應的故事,如“有一個小朋友第一次可以不用救生圈遊泳,他很高興,所以做出了勝利的姿勢!”

接著,兩個人可以互換角色。新的玩木偶的人可以讓木偶表演生氣的樣子,因為小夥伴把顏料倒在他心愛的書上了。兩個人可以不斷地變化角色,可以讓孩子主動選擇願意當什麼角色,當然,還是要輪流做木偶和玩木偶的人。注意別忘了同時塑造麵部表情。

當孩子熟悉了遊戲的玩法後,可以擴展該遊戲的難度。例如可以一起出演一出微型戲劇。“我們演一出戲劇,地點是一家玩具店,一個孩子是玩玩具的人。他走進這家店,打開燈,擰緊玩具背後的發條,所有的玩具都動了起來。一旦發條鬆了,玩具就停止不動或者倒在地上。”故事的情境可以隨便編寫,利用家裏的音響製造效果會更吸引寶寶。

討論:

1.作為木偶,你有什麼感受?

2.你能不能長時間保持塑造好的姿勢?

3.玩木偶的人有沒有好好對待你?

4.作為玩木偶的人,你有什麼感受?

5.木偶有沒有很好地配合你?

6.哪些感情比較難表現呢?

7.你喜歡當玩木偶的人還是喜歡當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