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讓寶寶自己站穩(2 / 3)

但凡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替他去做,就好像要讓孩子學會走路,你得先放開手一樣。當然,一旦決定放手了,就要堅持下去,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就又去插手。

02 有求必應的哆啦A夢

一些父母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道理讓孩子受委屈,怎麼也不能比別的孩子差。在這種心態下,父母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於是一些孩子拚命追求物質享受,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同時對自己的東西又不珍惜。孩子一旦養成了大手大腳的壞習慣就很難改正,更重要的是,一個驕奢成習的孩子,其性格的堅韌程度及勇氣也都會受到影響,試想一個衣食無憂的人,還哪有什麼目標想去努力奮鬥呢?

行為示例 樂樂的媽媽從小生活得很艱苦,所以自從有了樂樂,媽媽發誓要讓樂樂的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媽媽盡力地滿足著樂樂的所有願望,好吃的零食、限量版的玩具、漂亮的名牌衣服、各式各樣的日常生活用品,隻要樂樂提出來,媽媽最後總是會滿足她,樂樂就生長在這樣從來沒有被拒絕的世界裏。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她非要坐一個小朋友的小凳子,還因為吃飯不合胃口而大發脾氣,老師很生氣,樂樂也覺得很委屈,回家後就叫囂著再也不去幼兒園了。果真,以後樂樂上幼兒園的時候總是拖拖拉拉,有時還會突然生病,媽媽覺得她可能是利用生病的借口不去幼兒園,可是她真的會嘔吐、拉肚子,好像也不是裝出來的。

寶寶的想法 我不喜歡這個老師,她總是拒絕我的要求。媽媽就不會這樣,還是媽媽比較愛我!我討厭幼兒園,在那裏我覺得很不舒服。

你的誤區 你以為事事滿足孩子的要求,寶寶們就會覺得快樂、幸福嗎?目標是要靠努力去達到才最有價值,有些東西,讓寶寶太過容易地得到,反而喪失了珍貴性。更重要的是,寶寶一旦養成了任何心願都能無條件達到的習慣後,也就喪失了自己努力爭取的意願,他們隻會坐等別人的給予,抗挫折能力也無法得到提高。

解決辦法 在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其他的東西應盡可能節儉。如果寶寶實在很喜歡什麼,也可以讓他通過自己的力量贏得:幫助做家務、在幼兒園裏被表揚、講了一個完整生動的故事等等,都可以作為被獎勵的條件。讓寶寶學會用自己的方法去積極爭取,這樣不僅自我勝任感會提高,抗挫折能力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鍛煉。

不能一味滿足寶寶

教育學家告誡家長們: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願望和要求。隻要是孩子看到的和喜愛的東西,當父母的就無條件地給孩子買,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父母們應當教育孩子不能隻想到他自己,還應該想到別人,至少應當想到家庭中的成員。這一點看起來很簡單,卻常為許多父母所忽視。不少父母,總是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生怕孩子不高興,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不但自己主動地讓出自己應有的一份,還要求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也都讓出應有的一份給孩子。這樣的父母,往往沒有想到孩子的要求是無止境的。你今天滿足了他這個要求,他覺得有求必應,於是明天又提出新的要求。這樣做無意中縱容了孩子,培養了孩子的利己主義思想。時間長了,不但養成了孩子不尊重別人和不尊敬長輩的壞習慣,而且,在達不到目的或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他們還可能由失望轉變為消沉,或者產生過激的行為。

培養節儉的美德

另外,當父母的以身作則,力行勤儉,也是提高寶寶精神動力的一個好辦法。

撒切爾夫人11歲時,求父親給自己買輛自行車騎著玩,父親卻拒絕了。他的商店生意很好,家裏也很富裕,但他認為女兒還沒上中學,不需要自行車代步,不是非花不可的錢,一分也不花。

父親經常對女兒講自己是如何勤儉節約的,他說起自己年輕時找到的第一個工作每周隻能賺14個先令,其中12個先令交給房東,其餘2個,他自己用1個,存起1個。

父親在家裏精打細算,省吃儉用,但他對外人卻很慷慨,他經常把食品與金錢送給窮人。他對女兒說:“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能否給人以實際幫助。不要像有些人那樣,認為從床上爬起來到市場抗議一下,就是幫助了窮人。重要的是你用你微薄的收入幹了些什麼?”

這些教育,使撒切爾夫人形成了節儉的好習慣。節儉是一種美德,家長們都應該身體力行地教育孩子節儉,讓孩子懂得不是要買什麼就能買什麼,衣、食、住、行等各方麵都不能奢侈,隻有這樣,才是在為孩子做長遠打算。因此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要教導孩子不要盲目地跟別人攀比。

拒絕不合理要求

一味溺愛孩子,事事順孩子的心意,就會讓孩子形成諸多不良性格,因此對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就一定要拒絕,這樣才會讓孩子變得懂事起來。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經常會感歎:“我們小時候什麼也沒有,還不是每天高高興興;現在的孩子什麼都有,卻老是不滿足。”確實,由於家長們習慣於過問孩子們的物質需要,過分給予孩子物質享受,使孩子的性格變得驕奢、自負、貪婪,到頭來,想管都沒辦法管了。

其實,孩子的心靈本是一片白紙,他們的思想、行為和父母的思想、教養方式、行為準則息息相關。可是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小孩也是如此,甚至更為強烈。本來,孩子是沒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家長來滿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現代社會,他們不僅從父母身上,也從電視上、大街上、網絡中看到多姿多彩的繁華世界,他們的視野寬廣了,他們的欲望也變得強烈了。而家長們對這些事的處理方法就是千方百計予以滿足,惟恐落在他人之後。以有限的精力、財力、時間去滿足孩子無休無止、花樣翻新的欲望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對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滿足首先就是錯誤的。過於遷就孩子,等於促使孩子養成隨心所欲、唯我獨尊的不良思想,勢必導致他們日後邁入社會,在實際學習、工作、交往中碰得頭破血流,諸事不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拒絕,對孩子非分的需求也不要遷就,即便對孩子正當的要求,有時基於家庭的經濟條件,或者出於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全部滿足。但是,不要遷就孩子必須講究方法。小孩雖小,可心裏明白,自己所依靠、所依賴的就是父母,孩子的心靈是很脆弱的,輕易甚至粗暴地拒絕孩子的需求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產生不安全、無所適從的感覺。當你準備不遷就孩子的要求時,要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認真地告訴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認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要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感到家長不是通過幹涉自己的自由來管自己,而是自己的要求過分,或者家裏的確有困難。讓孩子自幼明白道理與克己節製,心理有承受一定挫折的能力,這對他們今後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有效的拒絕方式

什麼樣的拒絕方法都有效嗎?當然不是,以下兩種情況是最有害的。第一種,有些家長剛開始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可是經不住孩子的糾纏,過一會兒又予以滿足。這樣出爾反爾,定會讓孩子養成壞習慣,以為通過死纏硬磨的手段就可以達到目的,比不管更糟。第二種,也有些家長不注意相互之間的通氣、默契,媽媽不遷就了,爸爸卻遷就了;又或許父母達成一致意見,爺爺奶奶卻悄悄地予以滿足,當父母提出批評,老人又說對孩子不能太苛刻,背後又在孩子麵前嘮叨,這樣很可能會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誤以為父母不疼愛他。

因此,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有必要的,但必須注意方式、方法。比如家長在拒絕孩子的同時,答應他如果條件許可,一定會滿足他的合理要求,但家長自己必須信守諾言,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過後就會遺忘。信守諾言,不僅會樹立自己的威信,在孩子方麵,也會感到父母管自己是真正關心愛護自己。還有,家長假若眼光敏銳,平時注意觀察孩子,能出乎孩子的預料主動滿足孩子心中渴望而又沒有說出來的願望,更會事半功倍,令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融洽,並逐步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關係。

許多家庭的家長尤其是祖父母都有追著孩子喂飯的習慣。攝取足夠的營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所以在進餐的問題上父母會同孩子發生很多爭執。例如在家中,母親精心地準備了晚餐,孩子卻提出要吃另一種食物。這裏麵不僅是一個進餐的問題,也經常是孩子與父母進行的權利鬥爭。孩子很懂得父母對他的飲食的關心,因此相信有了操縱父母的砝碼。事實證明他們在這一點上是很有眼光的,父母不忍心孩子挨餓缺乏營養,往往屈從於孩子的要求,或者另備食物,或者帶著孩子去買他愛吃的食品。在這個問題上家長朋友們應該更理智一些,事實上孩子一頓不吃飯,對他的健康並無太大影響,如果一味滿足他的要求,反而容易養成他偏食的習慣。有了這樣的經驗,孩子受到了鼓舞,認為可以用他的意願來控製媽媽,甚至發脾氣打媽媽幾拳。媽媽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心血培養出一個自私自利、為社會所不能容忍的怪物的,這樣做的結果不但犧牲了自己應該享有的權利,也為孩子將來的生活埋下了隱患。

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況是孩子堅持要買新玩具,被母親拒絕。孩子以哭鬧相威脅,質問母親為何剛才給自己買了新衣服,現在卻不肯買玩具給他玩?母親可能怒火衝天,當眾大罵或給孩子一巴掌,結果孩子在回家路上大哭不止,做母親的不但十分尷尬,甚至其他家人也會受到牽連。在這種情況下,不如先滿足孩子的願望,待回家再慢慢教導:“你看你的玩具已經多得沒地方放了,你還要添置新的。阿姨家濤濤的一個小坦克玩好久了也沒有換,有一件心愛的玩具才是最重要的,比你每天換新的要強。”這種低調處理會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會令孩子道歉,他的腦海中可能會出現另一個他,叫父母以後不要再提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