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優秀的,他們不能忍受孩子犯錯誤,大到考試成績是否理想,小到扣子是否係好、頭發是否梳理好、衣服是否幹淨等等,一切的一切,他們都要插手。
事實上,對一些不符合父母標準的小錯誤,父母隻需加以提醒,而不需要橫加指責。過多的指責會使孩子常常處於無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麵前訓斥孩子,對孩子的打擊更大。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消極的自我概念,如“我不行”、“我還是不做的好”等等,埋下自卑和怯懦的種子。
媽媽的困惑
媽媽是少年宮的舞蹈老師,女兒蓓蓓自然女承母業,也被媽媽要求去學習舞蹈。蓓蓓並不喜歡跳舞,她更喜歡去大自然寫生或者坐在家裏看書。可是媽媽說女孩子學舞蹈可以塑造姣好的身材,沒有任何決定權的蓓蓓因此不得不繼續著她並不喜歡的舞蹈課程。
同學們都知道蓓蓓是舞蹈老師的女兒,媽媽也因此格外嚴格地要求她,每次舞蹈課對蓓蓓來說都是一場噩夢,她不知道什麼時候媽媽又會用凶狠的眼神盯著她。不僅如此,每天回家之後她還要被迫進行魔鬼訓練,因為媽媽希望她在班裏表現優秀,不想丟臉。但蓓蓓卻越來越反感,終於,她發誓再也不學舞蹈了。
一邊是大聲哭鬧的蓓蓓,一邊是以尖厲聲音訓斥孩子的母親,導致這種局麵的出現到底是誰的錯呢。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批評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批評的方式有很多種,方法是否合適,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能不能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
有時候,孩子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父母仍然在旁邊繼續嚴厲指責,孩子原本就有的自省心又縮回去了,反而用別的理由強辯,如此一來,即使給孩子什麼特別的提醒也徒勞無益。換一句話說,當小孩犯下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時,切忌在旁邊氣呼呼地指責、責罵,甚至於大打出手!最好先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冷靜一下控製自己的情緒。等他完全平靜下來後再問他:“那件事情怎麼回事?”“那件事你真是做得太過分了!”孩子因為在內心已經檢討過自己了,因此會比較坦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見。
性格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其著急地想改掉寶寶的諸多毛病卻適得其反,不如耐心地給他們時間慢慢糾正,為什麼一定要讓嚴肅的表情掩蓋住愛的光芒呢?
01 你們想要製造神童嗎?
父母都希望孩子學有所成,如果能成為超常兒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神童,就再好不過了。這種情況,也造成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教育。
中國已經進行了20多年的超常教育的研究。科學研究表明,神童是不能製造的,它包括先天稟賦和後天努力兩個方麵。超常教育其實是發現這部分兒童的天賦,通過後天的幹預使他們的天賦更好地發揮出來,同時彌補發展中不足的部分。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經常出現關於神童的記載。在現代教育領域,有關神童的培養和教育,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所謂“神童”、“天才”,是相對於具有普通智力的兒童而言的。根據國內外大量研究結果表明,智力優異的兒童約占兒童群體的1%~3%。
由於智力優異的兒童的思維和行為往往與其他普通孩子有所不同,甚至會有一些古怪的、不可思議的表現,使得很多人對這些孩子的超常現象感到不可理解,覺得很神秘,因此稱這些孩子為神童。其實,神童並不“神”,通過對一些神童現象的分析,可以看到,神童一般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智商比較高、很聰明,早期開發也比較好的孩子;還有一種是智商盡管不是十分高,但由於早期開發比較好,表現出能力很強的孩子。對於這些孩子我們並不陌生,常常可以感覺到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他們聰明機靈、思維敏捷、能力很強。經常聽到有些大人評價孩子說:“這個孩子特別機靈”,“這個孩子反應快,學什麼都快”,就是指孩子的智力超常。僅從智力這個方麵來說,我們把這些智力超群的所謂天才兒童、超常兒童也都稱為神童。
對神童的鑒別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往往需要采用多指標、多途徑和多種方法進行鑒別,並且要通過實施超常教育的過程來進一步驗證。
所謂多指標,就是不能光看孩子的一門專長或特長來判斷他是否超常,而要從知識麵、記憶能力、判斷推理能力等綜合智力因素來判斷。比如說,有些孩子3歲時能背誦很多首唐詩宋詞,還有些孩子很小就能彈奏比較複雜的樂曲,顯得比其他孩子要超常,但是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機械訓練和反複強化而獲得的。如果隻具備這樣的能力,並不能表明該孩子智力超常。
所謂多途徑和多種方法,就是不能隻憑考試或測智商來判定,而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來判斷、檢驗和鑒別。不僅要看智力因素,還要看非智力因素。比如說,有個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對其進行語文和數學訓練,上小學前認字上千,能做一、二年級的數學題。還有的孩子測智商得分也不低,這也有可能是訓練的結果。語文、數學的知識可以通過訓練獲得,智商的測試題也可以通過模擬訓練提高成績。
因此,鑒別一個孩子是不是神童,通常要通過專家和專門係統的測試才能做出判斷。超常教育首先需要對孩子實行嚴格的鑒別,檢測其知識水平,並在脫離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了解孩子的邏輯推理、記憶分析等心理學的能力。否則,讓孩子接受不適合其特點的培養模式,會傷害到孩子的。
現在一些媒體宣傳的育兒方案,常常讓人以為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神童,每個孩子的成功道路都是一樣的。這大大忽略了兒童中實際存在的個體差異,是違背科學規律的。著名的超常兒童教育專家查子秀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不要因為成年人的急功近利而葬送孩子的未來。
02 懲罰過度不對,沒有懲罰也是不行的
在懲罰孩子時要讓孩子明白:你懲罰的隻是他的錯誤行為,他仍然是你所喜愛的孩子,如果他改正了錯誤,你會更喜歡他。
行為示例 6歲的小軒總喜歡玩火,隻要是與火有關的東西,例如火柴、打火機,甚至於家裏的爐灶他都要去擺弄擺弄。小軒的爸爸自己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打火機,從氣體、電子式打火機到機械式打火機,甚至於還有古老的“火鐮”……對於小軒玩火的行為,父母從來沒有給過任何處罰,他們覺得玩火也不是什麼大錯,看著兒子熟練地使用各種打火機,小軒的爸爸甚至還得意地說:“瞧!我的兒子就是像我!”
一天,小軒在家裏玩爸爸剛買來的打火機時,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帽子燒了個洞,臉上還蹭上了不少黑灰!小軒的媽媽看到兒子的狼狽相,非但沒有狠狠地教訓他,反而笑得喘不過氣來……又過了些日子,父母帶小軒去農村的外婆家,小軒居然和幾個表兄弟一起玩起火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外婆家的草垛已經燃起了熊熊大火!小軒的爸爸跑來,怒發衝冠,拉過小軒來就是一頓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