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小的孩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怕”,他們畏縮不前的原因可能是怕失敗,但我想,更多的是怕由失敗帶來的消極評價。
孩子有了委屈、困惑,或者疑難的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家長傾訴。即便是孩子犯了錯誤,他們也不會拒絕父母的管教,他們拒絕的僅僅是家長的一些無法接受的教育方式,比如嚴厲的批評、不穩青紅皂白的斥責、尖酸刻薄的嘲諷等等。而家長斥責孩子的話即便再有道理,再有深意,孩子也不會去反省什麼,因為他的心已經被憤怒和害怕占據了。
要逼迫孩子承認錯誤,隻要一頓嚴厲的斥責就夠了,隻不過相同的錯誤,以後孩子很可能還會再犯;或者,孩子以後什麼也不做了,“不做者不錯”。而要讓孩子真正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並且還願意勇敢地再試一次,家長就需要改變自己訓誡的態度和方式。
勇氣培養的先覺條件是自我接納,而培養寶寶自我接納的必由之路就是父母對他的尊重和肯定。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讓他在麵對爸媽的時候不會因為害怕而緊張、恐懼,也不會因為反感父母的訓斥而產生對抗或消極的心理。當孩子也可以用一種平靜的心情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他才能夠感受到被尊重的信任,才會產生積極的自我力量,勇敢地麵對挫折和困難。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傾聽是親子溝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了解孩子、拉近彼此關係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傾聽過程中,家長還是容易犯一些錯誤的,比如說得太多,聽得太少,這樣往往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多聽少說,是傾聽孩子講話的重要原則之一,家長應該盡量多給孩子一些傾訴的機會,自己則不要隨便插嘴、說教。
媽媽的困惑
小薇被外公從幼兒園接回到家中,看到媽媽正坐在沙發上看報紙,於是她把書包扔在桌子上,坐到母親身邊,生氣地說:“我今天被李老師批評了。”“什麼?”媽媽高八度的聲音穿透了空氣,“為什麼?一定是你犯錯誤了!”“才不是我!是她總喜歡挑錯,我今天隻是跟小亮說了一句話,她就說我注意力不集中!”“不要找借口!肯定是你表現不好,不然老師為什麼不批評其他小朋友呢?”媽媽還是堅持認為小薇不對。這下小薇真的生氣了,本來她是想傾訴心中委屈的,沒想到卻換來媽媽的一通訓斥,她哭著跑回房間,第二天說什麼都不去上幼兒園了。這下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小薇的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可如果當天是這種情境呢——
小薇被外公從幼兒園接回到家中,看到媽媽正坐在沙發上看報紙,於是她把書包扔在桌子上,坐到母親身邊,生氣地說:“我今天被李老師批評了。”“噢,是嗎?”媽媽把報紙折好放在一邊,轉身麵向女兒。“李老師說我上課不專心,不是一個好孩子。”“是這樣啊。”母親同情地點點頭。“我特別討厭這個老師,她總是喜歡挑錯!”“是嗎?”“我討厭上她的課,所以上她的課總是精神不集中,她真是讓人討厭啊!”母親沒有說話。“我真希望幼兒園能給我們換個老師。”母親注視著女兒,淡淡地說:“不過,我認為你還是得想辦法適應她,我想幼兒園沒那麼容易因為你不喜歡她就換掉這個老師的。如果這樣就影響了你在幼兒園的好心情那不就太虧了嗎?”小薇仔細地想了想,“是啊!媽媽,你說得對!不能換老師,我也不能每天都受她的影響呀……我覺得輕鬆多了,媽媽!”小薇高興地回房間換衣服去了。
孩子在發泄怨氣時,隻需要一個聽眾,一個聽他訴說煩惱的聽眾。此時,父母完全不必對孩子說教,隻要認真地聽孩子把話說完就好,即使他說的是錯誤的。這不僅僅是尊重孩子的表現,也是為進一步溝通打基礎。比如在這個故事裏,母親可以在她發完怨氣、心情平靜後再找她談一談,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恢複了理智,就很容易接受正確的觀點。
因此,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要了解真相。方法之一就是積極聆聽,以同情和認同的態度,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盡情傾訴,不要打斷孩子的話,更不要加插自己的意見與批評。對於情緒激動的孩子,此時的批評不會起多大作用。專心傾聽是父母的主要責任,孩子心中的感受得以抒發後,煩惱自然會消失一大半。
01 我一定要惟命是從嗎?
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就是管理者,他們總是簡單地對待孩子,孩子的一些想法行為,隻要是自己不喜歡的,一律用高壓壓製、改造。結果,孩子表麵上對父母惟命是從,但心裏卻對父母感到怨恨、恐懼、不滿,久而久之變得越來越退縮。其實,父母應該明白,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應該認真考慮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真的有問題,父母可以以朋友談天的方式與孩子交換一下看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意見。
行為示例 大剛接受了幼兒園小夥伴的邀請,周六下午要去參加生日宴會。大剛很重視這次“社交活動”,還特意換了一件新衣服,可是他剛要出門時,卻被爸爸叫住了:“你今天不是還要去學英語嗎?那個課不能落下,老師不給補的!生日宴會就別去了!”“他已經答應人家了,而且孩子很想去……”一旁的媽媽替大剛解釋,可是爸爸仍然聲色俱厲:“是去玩重要還是學習重要呀?你看看他最近的英語口語都退步了,就是因為總分心在這些無聊的事情上!”爸爸教訓完大剛,又轉過臉來衝著媽媽喊:“就是你縱容他,慣得他簡直不像話!在這個家裏,我是戶主!我說了算!”
寶寶的想法 大剛的心裏難過極了,不僅僅是由於爸爸的阻攔使他在朋友麵前失了約而難過,也為爸爸的粗暴專橫而難過。其實,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他生病時,是爸爸背著他跑到醫院。可是,大剛就是受不了爸爸對他的事情的粗暴幹涉。他沒權利擁有自己的生活,為此他感到很沮喪。
你的誤區 簡單粗暴是不文明的表現。誰都不會喜歡專製的領導或同伴。子女對專製的父母同樣也是反感的,盡管表麵上可能會表現得百依百順。
解決辦法 偶爾參加同伴的聚會,也是培養寶寶社交能力的一種很好的途徑,大可不必過多地限製。如果實在要去上課,爸爸可以答應他下了課以最快的速度送他去小朋友家赴約,不要輕易剝奪孩子的交友需求。
簡單粗暴不可取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往往把好事弄成壞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事後不少父母也後悔莫及,但由於未下大決心克服這種毛病,後悔歸後悔,再遇事又舊病複發,弄得孩子見父母如同老鼠見貓,談不上溝通交流,更更談不上父母子女之愛?
孔子曾說:“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也就是說被鞭子打過的孩子,不會聽從父母的教導。簡單粗暴的專製管教形式,是無法讓孩子真正心服口服的。父母遇到具體事情時,應當多和孩子協商、討論,而在討論具體的問題時,父母不妨多一些幽默感,不要壓抑、限製孩子的願望。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願望盡可能地去滿足,對孩子的一些無傷大雅的“出軌”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孩子的合理建議要認真采納等等。總之,父母一定要平等、民主地對待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愛戴父母,才會生活得毫無壓抑感。
自然,父母不允許孩子做的事,大都是有理由有道理的,可是沒有多少道理或者幹脆不講道理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對孩子,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用粗暴、命令式的語言和態度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對孩子專製粗暴,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要知道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人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家長應該抱著平等的態度,丟掉成年人的認識框框,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他們的世界,並給予引導,那麼親子關係一定會和諧得多。
對孩子“出格”的想法與行為,要盡可能地寬容諒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不要粗暴地管教孩子。如果你能讓孩子把你當成親密的朋友,那麼你就算得上是稱職、開明的父母了,你的孩子在正確的教導下也一定會養成良好的性格。
02 媽媽,請你聽我說
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孩子講話時總是用訓斥的口氣,要求孩子做事情時總是用命令的方式。但在孩子想說話時,家長不是粗暴地打斷,就是不理不睬。這對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是很不利的。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因此家長應該改變自己的專製作風,孩子需要的是可以平等進行語言交流的夥伴。
在中國的許多家庭裏,有個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麵,父母對孩子很嬌慣,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另一方麵,父母卻從不把孩子當做一個有思想、有主見的人,也不考慮對孩子的做法是否恰當,孩子可能會有什麼想法。因為他們是家長,就似乎一切做法都是應該的、合理的。這樣在孩子身上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後果呢?
行為示例 小天已經快要上小學了,可是他卻性格內向,不善語言表達,在眾人麵前,一說話就臉紅。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內向呢?原來小天的父母有一套教育、管理孩子的辦法。有客人來小天家裏作客時,小天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有禮貌,要懂事;大人們說話時,小孩子不許亂插嘴,最好是到別的地方去玩,讓大人們清靜地說話;即使是隻有一家三口的時候,小天的話也時常被打斷,比如,當孩子興高采烈地說著什麼時,父母卻要不時地打斷孩子,糾正他的發音、用詞,或者批評他的某個想法等,令孩子興味全無。於是到後來,小天變得不言不語了,可是父母又開始抱怨說:“這孩子怎麼不像別人家的小孩兒那麼機靈?”“這孩子怎麼反應這麼遲鈍啊?”“他一點兒主見都沒有,到底該怎麼辦,他什麼都不知道,就會問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