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想法 反正我怎樣做都不對!你們到底讓我怎麼辦呢?
你的誤區 即使是成人,當自己的發言屢遭別人打斷或反駁時,也會興致大傷,緘口不言。因此,這種做法必然會影響孩子個性和能力的發展。多數孩子逐漸變得不願獨立思考、不願自主行事。這很自然,既然動腦子出主意受到批評指責,又何必自討苦吃呢?
解決辦法 父母要給孩子平等發言、表達看法的機會,不要對發言內容作更多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幫助孩子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
交還孩子發言權
正如上例中所說的,家長不時地打斷孩子的講話,甚至阻止孩子講話,不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不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的人,也就不會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盡到了管教子女的責任。
父母打斷孩子的話,或阻止孩子講話,使孩子的思想表達不出來,使孩子的意見不能發表出來,這樣父母不能了解孩子,給予孩子恰當的指導,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一些孩子變得不擅口頭表達,變得沒有主見、怯懦、退縮;而另外一些孩子卻變得獨斷、盲動,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允許孩子辯解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在受到批評、指責時,他們的解釋和辯解常常被這樣的話打斷:“你不要辯解了,這沒用”,“你還敢嘴硬”,“你又開始撒謊了”。這些話幾乎在很多家庭和學校都可以聽得到。人們習以為常,不再奇怪。但是有沒有父母想過,孩子在受到批評和責罵時,他為什麼不能辯解呢?
教育專家認為,孩子要對某件事進行辯解,而時機又不合適時,明智的父母應該這樣說:“對不起,我現在很忙,但我一定會聽你的解釋,等我有時間咱們再慢慢談,好嗎?”想想吧,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大旱逢甘霖,他不但不委屈、怨恨,反而信心大增,並會想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的確做得不妥。
從現實的方麵講,難道有哪位父母真的希望孩子長大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而不辯解嗎?不,那時他的母親一定會氣憤地說:“你為什麼不辯解?你是啞巴嗎?”孩子的這種權利受到尊敬,一般會增強他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他反而會注意別人的權利是否也被自己尊重,從而自治能力增強。
因此,家長應該把孩子當成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給孩子對等的地位,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教育學家認為,隻有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才能產生具有獨立意識、樂觀積極的孩子,而專製的家庭隻能培養出唯唯諾諾的庸才。
有一個孩子內向、膽怯,他的父母很頭疼。後來心理醫生建議這對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運用對等的手段,就是說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地位相等的人來尊重,鼓勵孩子說話。這對父母半信半疑地試了一段時間後,驚喜地發現孩子的話多了起來,老師也告訴他們,孩子在學校裏也比較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了。
這就是一次對等計劃的成功運用,當家長真正地給予孩子平等的地位,不打斷孩子的講話,給孩子發言的機會,把孩子當成有思想的人,用心體會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時才是真正盡到了教育子女的責任。所以,開明的父母應該給孩子對等的地位,鼓勵孩子發言,讓他們之間溝通得順暢,逐漸地幫孩子培養好性格。
03 你不喜歡被打斷,我也不喜歡
一些父母在聽孩子說話時總是不夠耐心,有的甚至不願意聽孩子講話,總是打斷孩子的傾訴。他們可能覺得這樣做沒什麼,然而這樣做給親子關係帶來的副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孩子也會因此而不願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性格甚至會變得抑鬱內向。
在一期家庭互動電視節目上,主持人把一位可愛的小朋友請上台,問他:“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小朋友認真地回答:“我要當飛行員!”主持人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大西洋上空,這時飛機的燃油用完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讓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背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這答案使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主持人繼續注視著這個孩子,想看他接下來怎麼說。
觀眾的大笑使孩子撅起了小嘴,眼睛裏也有了淚水,這才使得主持人發覺這孩子似乎有無限的委屈。於是主持人問他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實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一定要回來!”這是一個關於傾聽的經典故事,如果主持人沒有耐心聽小家夥把話說完,他又怎麼能體會到孩子的真摯和善良呢?如果主持人打斷孩子的話,並說:“好了,好了,你這個小家夥!把乘客留在飛機上,自己先逃跑真是個‘了不起’的主意啊!”那麼,孩子會覺得多麼委屈啊!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在孩子還沒有來得及講完自己的故事前,就按照大人的經驗大加評論和說教,結果往往是他們曲解了孩子的初衷。
請看下麵這兩個情景:
情景A.孩子:媽媽,我看見小偷偷錢,被警察叔叔追著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傷了。
媽媽:胡說八道!有空兒寫作業去,我沒工夫聽你胡說!
情景B.孩子:媽媽,我看見小偷偷錢,被警察叔叔追著跑,可小偷用一根棒子把警察叔叔打傷了。
媽媽:是嗎?那多危險啊!
孩子:不要緊。警察叔叔帶著傷繼續追小偷,後來把小偷抓住了。媽媽:真好!你在哪兒看到的?
孩子:卡通片裏!老師說這叫“邪惡戰勝不了正義。”
這真是鮮明的對比,情景A中媽媽粗暴地打斷了孩子的話,可以想象孩子必定是委屈地離去,根本弄不懂媽媽為什麼要指責他“胡說八道”。而情景B中,媽媽耐心地聽完了孩子的話,理解了孩子的意思,這樣孩子以後一定還會樂於和媽媽交談。
孩子的傾訴欲通常都比較強烈,他們喜歡說各種各樣的新鮮事兒來引起家長的關注。而家長卻往往沒有耐心,沒有興趣聽孩子的訴說,經常隨隨便便就打斷孩子的傾訴,結果孩子逐漸失去了向家長傾訴的熱情,一些孩子還因此形成孤僻的性格,變得膽小、懦弱。
行為示例 東東以前是個很活潑的孩子,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後,都會把與小朋友們發生的趣事說給父母聽。東東的父親是個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的人,他覺得東東說這些話都沒有用,簡直是在浪費時間,因此當東東興高采烈地說話時,父親總是會打斷他:“整天隻會說這些廢話,一點用也沒有,你把這心思放在學習上多好!”一次東東說起幼兒園裏發生的一件事,正說得高興時,父親說:“說你多少次了,讓你別說這些廢話,你還說,再記不住,看我不打你!”嚇得東東一個字也不敢再說,回到自己房間裏去了。從這以後,東東變了,以前活潑開朗、上課積極發言的他,現在變得沉默寡言,總是一個人發呆,跟小朋友的關係也不如過去了。他總是把自己悶在房間裏,漸漸地性格也得更加膽小了。
寶寶的想法 我很想跟他們說說話,但是好像爸爸媽媽並不喜歡聽我講話……
你的誤區 如果家長總是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不給孩子傾訴的機會,這樣下去,家長也就再也聽不到孩子內心的想法,聽不到孩子的心聲了。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現什麼小問題,家長也不會知道,問題就不會得到及時的解決,慢慢地孩子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等到大人發現往往為時己晚。
解決辦法 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現自己。不僅如此,家長也可以適當與孩子談論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趣事、自己的感受,這不僅有利於鍛煉孩子的情緒體驗能力,也是充分改善兩代之間關係的有效方式。
現在肯耐心地聽孩子講話的大人越來越少了。一些孩子的父母不是麵對孩子主動說話,而是隻顧看著報紙或電視隨聲附和地聊上幾句,很少看到父母麵對麵地耐心地聽孩子說話的情景。
但是生活中,我們又常常聽到父母歎息說:“孩子長大了,有什麼話也不跟我說,我說什麼孩子也不願意聽。”孩子也抱怨說:“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講明白。”“父母光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我想說的話,父母都不聽。”這種父子或母子情疏的現象常常困惑著父母和孩子。
用心聽,但不要急於判斷,這是傾聽時必須注意的要點。如果父母總對孩子的傾訴缺少耐心,急於判斷誰對誰錯,隻判斷而不用心聽,就會失去許多心靈溝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