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熏陶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孩子遇到困難,感到緊張和焦慮時,家長若能適時地給予關懷和指導,就不會讓孩子陷入恐懼的境地。不過,一些家長常常抱怨:“可是孩子有什麼話並不告訴我們啊!”其實原因就是這些家長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因此孩子們尊敬他們,但卻無法理解他們,總覺得跟父母缺少“共同語言”,更別說和父母訴苦,透露自己脆弱的一麵了。如果父母們期望孩子接受自己,願意傾吐心裏話,那麼就應該利用對等的手段,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媽媽的困惑
最近小發常常向媽媽抱怨,說國外的父母如何如何好,國外的孩子如何如何幸福,然後又大肆埋怨媽媽對他的高壓管製,這讓媽媽一時摸不著頭腦。
原來,小發最近看了一個國外的電視節目,講的是一個國外家庭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相處的故事。小發覺得人家的爸爸媽媽經常帶孩子去唱歌、遊泳、劃船、釣魚、參觀博物館、看展覽,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他很羨慕這樣的生活。但媽媽也有媽媽的道理:“你不要隻看人家的父母有多好,你也要看看人家的孩子有多乖!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禮貌,進門打招呼,做飯當幫手,飯後洗碗擦桌掃地,父母批評絕不頂嘴,哪像你這麼不懂事!”一番爭執之後,母子倆的關係更緊張了。
媽媽的困惑源自她不恰當的教育觀念。美國的父母往往認為,必須平等地對待孩子,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和他們一起度過成長的喜悅和痛苦,才能成為稱職的家長,才能教育好孩子。在他們的觀念裏,陪伴和鼓勵遠比指導和傳授更重要。他們常常會對孩子講:“我們是朋友,父母有義務養育你們,但其實我們也有很多困惑。等你們長大了,就會發現我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甚至發現我們有很多地方不如你們,這是很正常的。你們現在遇到的困難,我們當年也曾經遇到過,你們會恐懼、焦慮、壓抑,我們也一樣會。因此我們要像朋友一樣互相諒解,互相幫助,共同渡過難關。”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孩子的性格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親子之間不應該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而應該像朋友一樣平等、自由。如果中國的父母也都能這樣與孩子相處,那麼孩子所產生童年恐懼的比例一定會大大降低。
01 生活也許並不公平
生活不公平是一種社會現實。我們應該正視不公平的存在,正視它是為了改變不公平的生活。我們把一件件事做公平了,就像點燃了一根根蠟燭。
行為示例 阿倫生活在大城市,他的周圍都是家庭環境很優越的同伴。為此,阿倫或多或少總有些自卑。他的小夥伴們總是身著名牌、出入好車,可是他卻由爸爸用自行車送去幼兒園。阿倫覺得麵子上下不來,他越來越不愛去幼兒園了,每天早上都賴床、磨蹭,找各種借口就是不想出門。爸爸媽媽很生氣,總是質問阿倫為什麼這麼任性。但這樣的質問好像並沒有什麼效果,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怎麼會變成這樣。
寶寶的想法 別的小朋友都有好車接送,看見那些高檔的車,老師也對他們另眼相看。可是我卻這麼寒酸,真的很沒麵子啊!我在幼兒園也總是被人欺負,我真的不想去……
你的誤區 一味強調孩子不要愛慕虛榮顯然不可行,當今社會的風氣還是崇尚高社會地位和高收入的,可能在父母平時的談論裏也是如此。家庭條件的局限,對於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解決辦法 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困難,貧窮便是一些人要遇到的生活困難。既然知道了這一點,就應該使孩子有所準備,訓練寶寶掌握一定的本領用來戰勝困境。要讓寶寶明白隻要自己能力強,就不怕暫時的貧窮困頓。如果隻是抱怨而沒有行動,一旦遇到困難就不知如何去克服,那才真是沒有希望了。
貧窮並不可怕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生活並不公平。雖然這樣,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做事也不公平的話,就不能改變生活了。我們做事公平不會改變生活本身,但是可以影響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逆境能使一個人變得更加偉大,也能使一個人變得非常渺小。逆境從來不會使人保持原樣。
有一位外國的曆史學家曾說:隻有麵對某種絕望的挑戰,或者他們的生存受到可怕的威脅的時候,文明才會得到升華。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個人。逆境可以砥礪人們的勇氣,也能成為喚醒人潛在高尚品質的號角。在麵對貧困等逆境時,對苦難中的父母的建議是:
1 不回避問題
那種把被子拉起來蒙住自己的頭,希望困難自己溜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旦你自己承認有什麼問題迫在眉睫,你就能動員你內在的巨大的防禦力量。所以,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認真分析苦難的大小。其實,你可能會發現,很多事情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糟。
2 正視自己
人們常常由於自身的問題而陷入困境。所以,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也要正視自己本身的問題,然後才能應付困難。
3 不要害怕尋求幫助
有人認為貧窮是丟人的事情,想千方百計地掩蓋。有的人則說:這是我個人的問題,應當由我自己去處理。這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事實上沒有任何人是完全靠自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都是需要外界的幫助。
4 不要讓苦難成為自我失敗的借口
有時,某些不利的處境會對懦弱的自我起一種撫慰的作用,成為失望和缺點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