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仁養心,德養壽(3)(1 / 2)

有一次,魏征在朝上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唐太宗退朝回宮後自言自語地說:“總有一天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聽見了,問皇上要殺誰?李世民說:“魏征常常當眾侮辱我。”長孫皇後不僅沒有隨聲附和,反而賀道:“魏征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主,他才敢直言不諱。”聽皇後這樣說,李世民便怒氣大消。後來李世民對大臣們說:“人家都說魏征態度粗暴,我看起來卻覺得更加柔媚。”可見,為了大唐社稷,唐太宗對魏征已由厭轉喜。魏征病死,唐太宗大哭一場,說:“用銅作鏡,可以正衣冠,用史作鏡,可以見興亡,用人作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喪失一麵鏡子了!”在對待魏征上,足見唐太宗的度量之大,大到可以摒棄前嫌,化敵為友,可以放下麵子,委曲求全。這對習慣於惟我獨尊的封建帝王來說,實在是難能可貴。

據《資治通鑒·唐紀十一》記載,唐太宗胸懷寬廣,珍惜人才,從不嫉賢妒能。他對大臣們說:“自古帝王多嫉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嚐黜責一人。”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即他登極的第一年,他親自查看考進士的情況,當許多新考取的進士排隊齊集在他麵前向他謝恩時,他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即天下人才全落在我手中了。

唐太宗還去國子監,觀看奠祭先聖先師的典禮,“命祭酒孔穎達講《孝經》,賜祭酒以下至諸生高第帛有差。是時上大征天下名儒為學官,數幸國子監,使之講論,學生能明一大經以上皆得補官。增築學舍千二百間,增學生滿三千二百六十員……於是四方學者雲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升講筵者至

八千餘人。”

從宮廷醫案史料看,唐太宗中年以後經常有病。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29年)三月,患痢疾醫治無效,五月二十六日死於長安翠薇宮含風殿,享年51歲。應當看到,1370多年前,盡管中醫已經發展起來,但對痢疾等細菌性傳染病尚無確切的治療辦法,隻能清熱解毒,調養氣血,辨證施治,若一時不能奏效,很容易因虛脫而死。

唐高宗李治的皇後,即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享年82歲,是唐王朝所有帝後中壽命最長的。這位剛強精明的政治家,不僅用謀略奪去了唐朝政權,並獨攬刑賞大權,用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為自己效力,實現和鞏固了自己的“女皇夢”。她的一個特點就是善於“製怒”,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寬容、豁達的心態。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她對待初唐文學“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的一篇討伐她這位女皇的檄文。

公元684年,武則天加緊準備廢除大唐國號,建立武氏大周王朝,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矛盾重重,劍拔弩張。是年七月,徐敬業以揚州為根據地起兵討伐武則天,時任藝文令的文學家駱賓王,替徐敬業寫下了一篇討武檄文《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揭露武則天非法君臨朝廷,出身寒微,性格粗魯,不保晚節,穢亂春宮,殺子屠兄,弑君鴆母,殘害忠良,豺狼成性,人所共憤,天地難容。並號召人們群起響應,討伐武氏。據說,武則天聽了這篇深揭痛批她的檄文,不但沒有怒火衝天,反而心平氣和,甚至讚賞有加。當聽到“一杯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在”二句時,反而連連稱讚寫得好。後來聽到“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二句,更加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