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仁養心,德養壽(3)(2 / 2)

她問道:“這篇檄文,不知出之何人之手?”並說:“有這樣的人才,讓他流落民間,得不到重用,這是宰相的過錯啊!”由於武則天包容性強,在她當政時期,忠臣良將不少於貞觀年間,如李昭德、蘇良嗣、狄仁傑、姚崇這些武則天任用的宰相,無一不是曆史上的良相。

養心莫貴於寡欲——皇家養心要訣

“養身莫貴於養心,養心莫貴於寡欲。”

宋太宗趙光義崇尚養生,曾命承相李防主持編纂了堪稱百科全書的《太平禦覽》,長達1000卷。其中,講養生的有2卷,保存了不少彌足珍貴的養生益壽的文獻資料,宋太宗逐一閱讀,並身體力行,保養自己。書中談到,“養身莫貴於養心,養心莫貴於寡欲”。

如何做到寡欲?就是要“守一”,“子欲養老,守~最壽”,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恬淡虛無”、“氣守丹田”。具體方法是:平心靜氣,調勻呼吸,慢慢躺下,注意力集中在臍下二寸的“丹田”穴上,也就是與一相守,別無雜念。守一,是一種最簡單的氣功。

宋高宗趙構,經常與醫家談論長壽之道。據《宋史·皇甫坦傳》記載:顯仁太後苦於目疾,禦醫屢治無效,高宗召皇甫坦為太後治眼病,高宗問皇甫坦:“何以治身?”皇甫坦說:“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

太後病好之後,高宗又召見皇甫坦,問人如何才能長生並保持很好的視力,皇甫坦回答說:“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心無為,就是不要胡思亂想,枉費心力,即“恬淡虛無”,使精神內守;禁諸欲,就是清心寡欲,不要貪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以免耗損精氣神。皇甫坦的養生“高見”,使宋高宗茅塞洞開,遂親書“清靜”二字贈予皇甫坦。

怎樣才能做到“清靜”虛無,保持良好的心態?魏武帝曹操的兒子曹植對此深有感觸,並開了一個養心良方。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他自幼工文善詩,才華出眾,為曹操所寵愛,“幾為太子者數矣”,故深為曹丕所忌妒,曹操死後,曹丕將曹植流放,貶爵為安鄉侯,後改封鄄城王、雍丘王、陳留王。在屢遭猜忌、愁腸百結、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的情況下,曹植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釋愁文》,以排解心中的憤懣,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

《釋愁文》最後開了一個絕好的消愁處方:“吾將贈子以無為之藥,給子以淡泊之湯;刺之以元虛之針,灸之以淳樸之方;安子以恢廓之宇,坐之以寂寞之床……”。此方專治精神抑鬱之症,其主旨是采用莊老學派的“無為”、“淡泊”的養生法,進行心理調養,讓人保持淳樸,淡泊名利,耐得寂寞,以減少外界的壓力,排除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此方不失為一副治療心理疾病的良藥,有興趣者不妨一試。

《黃帝內經》有雲:“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又雲:“心者,五髒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由此可見,中醫的“心”,不僅是西醫的“心髒”,它功能廣泛,主宰包括以心髒為主的血液循環係統,以及整個人的精神世界。如何“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用當今的話說就是調養心情,做好心理衛生保健,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