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蒙古族信奉喇嘛教的習俗,康熙帝在多倫諾爾會盟時,特封蒙古人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大喇嘛,掌管漠北黃教事務。後封章嘉呼克圖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總管內蒙古、京師、盛京、熱河、甘肅及五台山等地黃教寺院。這樣,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章嘉呼克圖四大活佛,分掌前藏、後藏、漠北、漠南喇嘛教務,而四大活佛都直轄於清廷。
康熙帝的胸懷和度量,還突出地體現在削平“三番”中的“仁德”。
三番是降清名將並效忠新主的三王:鎮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三番占據要地,擁兵自重,為患一方,成為清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威脅著剛建立不久的大清王朝。
玄燁8歲登極後,就立誌要削平三番,統一全國。他精心謀劃,精心指揮,經過8年平叛戰爭,終於削平了三番。在這次大規模征戰中,康熙嚴禁濫殺無辜。他後來回顧說:“削平三番,綏輯漠北,悉由(自己)一心運籌,未嚐妄殺一人。”是否真的做到不妄殺一人,我們不得而知,但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的確是一個頗具仁愛之心的開明君主。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在塞外視察時,發現一個人僵臥路邊。他下馬詢問,知道此人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在回家路上,因為饑餓,躺下後起不來了。康熙帝立即下令給他喂熱粥施救。等王四海蘇醒後,又將他帶到行宮休息,並給他盤纏,供他回家。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北京發生大地震,康熙帝下令開設粥棚,救濟災民,還讓太醫院給傷病者送醫送藥。
在懲治犯罪問題上,康熙實行刑寬政策。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全國秋決(判死刑)的犯人不及40人。
康熙身後諡號為“仁皇帝”,這個”仁”字,恰晗是康熙一生為人、施政的一個顯著特點。縱觀康熙的一生,真不愧這個“仁”字。
康熙帝的孫子乾隆帝,心境也很豁達、仁厚。他25歲登極,在位60年,當太上皇3年,享年89歲,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
登極其始,乾隆就效法祖父康熙,在全國繼續采取薄賦輕徭、休養生息的政策。哪裏遇到水、旱、洪、澇、風、潮等自然災害,朝廷就免除哪裏當年的賦稅,並酌情予以救濟。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六月,由於全國受災地方很多,乾隆帝弘曆立即下詔減免災區應征錢糧,並對群臣說:“朕臨禦天下,十年於茲。撫育蒸黎,躬行儉約,薄賦輕徭,孜孜保治,不敢稍有暇逸……持盈保泰,莫先足民。天下之財,止有此數,不聚於上,即散於下。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蠲租賜複之詔,史不絕書,普免天下錢糧一次。我皇考(即其父親雍正帝)無日不下減賦寬徵之令,如甘肅一省,正賦全行豁免者十有餘年。朕以繼誌述事之心,際重熙累洽之後,欲使海澨山陬,俱沾大澤,為是特頒諭旨,丙寅年直省應徵錢糧,其通蠲之。”
關於普免錢糧一事,在朝臣中曾引起爭論,如禦史赫泰就持反對態度,在朝議時請求皇帝收回成命,受到乾隆帝的斥責,指出其論“悖謬”,削了他的官職。
乾隆帝的“仁愛”之心,更表現在對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的“加急撫綏安插”上。土爾扈特回歸祖國,是清朝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原來,蒙古土爾扈特部駐牧於塔爾巴哈台即今新疆塔城一帶,他們不堪準噶爾部貴族欺壓,在明代末年逐水草而牧,移居俄羅斯伏爾加河下遊一帶。
但其首領一直向清廷“表貢不絕”,乾隆帝也曾派人專程去看望過他們。乾隆平定準噶爾首領叛亂後,土爾扈特又遭受沙俄的欺辱,尤其是他們信奉的黃教受到蔑視,使他們在心靈上不堪忍受。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十月,渥巴錫汗率領土爾扈特部眾十六萬九千多人,風塵仆仆地踏上回歸祖國的艱難路程。他們衝破俄軍的追擊堵截,受盡艱辛磨難,曆時8個月,行程萬餘裏,以犧牲八萬多人的慘重代價,終於到達新疆伊犁附近的塔麻幹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