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康熙朝,滿族已普遍認識到“種痘”能增強抵禦天花的道理,特別是康熙帝本人對此認識明確,推行得也很堅決,致使種痘之法在朝野得到強製執行,效果甚佳。在康熙帝的倡導推動下,清代朝野對天花防治進一步科學化、係統化。康熙帝在其所著《庭訓格言》中寫道:“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番,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嚐記初種痘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
公元1688年,俄國醫生來到北京學習這種接種人痘的方法,後來又通過俄國醫生傳入土耳其、印度、日本、英國及歐洲各國。直到18世紀末,英國鄉村醫生琴納也許是受到中國接種人痘的啟發,終於發明了“種牛痘”
預防天花的方法,後來這一方法逐漸在世界流行起來,有效控製了天花的傳染。1980年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滅,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複存在。
乾隆禦醫的民間“種痘”史
一直崇拜和效法其祖父的乾隆帝,也繼承康熙的秉性,更加積極地推廣人痘接種術以預防天花。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十一月,乾隆帝指令太醫院院使劉裕鐸和禦醫業良玉等認真研讀《痘疹不求人》一書,並擬出防治用藥處方。劉裕鐸是當時太醫院中的治痘專家,醫術高明,屢受皇帝褒獎。他仔細閱讀了《痘疹不求人》一書後,高興地向皇帝報告:“臣等合參方中藥品,均屬妥協有理。僅此仰懇聖恩,賜錄三方合參備用,以推廣皇仁,用充幼科之助。”
乾隆年問,作為預防天花的種痘技術,已走出宮廷和太醫院,開始推廣到全國許多地方。當時,禦醫們每年都奉旨到天花流行較頻繁的地方為少年兒童種痘,並逐漸形成太醫院的一項製度。如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
二月初三日,禦醫劉芳遠奉乾隆帝之旨,專程到察哈爾鑲紅旗和正白旗接種人痘,“共種得兒童七十五名,俱已全好。”
在不少清宮醫案中可以看到,傳統的中醫藥學在治療天花方麵也積累了很寶貴的經驗,針對痘疹的險重、順逆等不同情況,治痘專家劉裕鐸用過“養榮消風湯”,以治“肝氣上衝,複因外感風寒……周身發出風疹”;用“疏風消肌飲”,以治“風疹漸透,但正氣尚虛,餘熱未盡,形瘦氣弱,軟倦心煩”等症。因此,乾隆非常信任劉裕鐸的醫術,經常給他下達“快快的治”的諭旨。
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天津成立了第一所專門為兒童免費接種預防天花的機構——保赤堂牛痘公局。最早疾病預防中心保赤堂牛痘公局雖然名為公局,但它卻是由個人出資興辦的私人性質的一座慈善機構,它也是天津最早的疾病預防中心。
我們應該看到,處在科學還不昌明的清代特別是前清時期,麵對天花這個未被人們完全認識的瘟神,康熙、乾隆等有作為的皇帝還是持之以恒地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努力。毫無疑問,這一功績為滿族入主中原、統治全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是滿族文明進步道路上的一次飛躍,是相當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