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心態調養之道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黃帝內經》
大德必得其壽
孔子說:“大德必得其壽。”一般來講,不管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還是黎民百姓、販夫走卒,其健康和壽命都與他們的胸懷與心態密不可分。
現代科學研究肯定了人的修養與健康長壽存在著重要的內在聯係。凡是具有修養的人,都能與人為善,心態平和,不驕不躁,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係,順應客觀規律,從而使自己身心愉快,飲食增進,疲勞減少,保持旺盛的精力。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能提高免疫力,促進機體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酶和激素等,使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有效地抵製各種不良刺激和致病因素的侵害,進而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緩衰老。
中國的封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各種特權,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但並非是一個長壽的階層。據曆史學家統計,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清朝滅亡,在這2132年中,我國共有封建皇帝259位,其中可查出生卒年月的有209位,他們的平均壽命隻有39.2歲。其中活到70歲以上的長壽皇帝僅有8人,他們分別是:漢武帝劉徹,壽70;梁武帝蕭衍,壽85;唐玄宗李隆基,壽78;武後則天大皇帝,壽81;宋高宗趙構,壽81;元世祖忽必烈,壽80;明太祖朱元璋,壽71;清高宗乾隆,壽89,居中國曆代皇帝長壽之冠。此外,還有一些皇帝活過了“花甲”,在醫療條件較差的古代,也算是比較長壽了。
中國宮廷醫學表明,極少數皇帝之所以能夠長壽或比較長壽,其中一條重要原因是他們胸懷仁義,為人善良,情緒樂觀,印證了孔子關於“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著名論斷。
曆史上,一些比較開明的君主往往身體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放棄暴政,愛惜民力,施行仁政,強國安民。
享年64歲的隋文帝楊堅,是隋朝這個隻有38年曆史的短命王朝三代皇帝中壽命最長的一位。由於他吸取了秦朝迅速滅亡的教訓,認為暴政必然違背民心,喪失政權,自己做了皇帝後總是勤於政事,體恤百姓,輕徭薄賦,讓飽經戰亂的人民得到休養生息。
一方麵,他寬政於民,用道德感化百姓。他認為,嚴刑峻法,以暴製暴,會遭到百姓的反抗,導致社會危機。因此,他下令製定的《隋律》中,廢除了秦朝以來的許多殘酷刑罰。他要求各地不能隨便殺人,對判了死刑的罪犯不能在當地處決,必須押送到京城長安經皇帝批準後執行;另一方麵,他嚴格要求王室人員和皇親國戚,削弱他們的特權,不讓他們依仗權勢為非作歹,禍國殃民。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隋文帝楊堅的仁愛之心。
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齊州一個名叫王伽的衙役和民夫們一起押解70多名罪犯到長安受刑。
按《隋律》規定,罪犯在押解途中必須帶上枷鎖,可這位膽大包天的衙役,卻為免除罪犯們頭頂烈日、頸帶枷鎖的不堪之苦,竟然冒殺頭之險,讓罪犯們解掉枷鎖自行到長安與他集合。臨別時,他嚴厲而富有同情地對罪犯們說:“你們犯了國法,受到刑罰,罪有應得。可是你們還給押送你們的民夫增添了巨大的痛苦,讓他們陪著你們長途跋涉,受苦受罪,難道你們能忍心嗎!”罪犯們都承認自己有罪,連累民夫,實在過意不去。王伽動情地說:“當然,你們帶著枷鎖長途跋涉,也很不好受。我想把你們頭上的枷鎖卸掉,讓你們輕裝行進。咱們約定時間,到長安城門集齊,你們能做到嗎?”罪犯們深受感動,一齊跪在王伽麵前說:“大人的慈悲,我們終生難報!”於是,王伽解散了民夫,卸掉了罪犯們的枷鎖,說:“如果你們失約,我隻好替你們掉腦袋了!”說完,王伽放了所有的罪犯,自己帶著隨從向長安進發。
結果,約定的時間到了,罪犯們一個不少地來到長安城門下,等候他們的恩人王伽。這件事傳到隋文帝的耳朵後,他不但不降罪王伽,反而馬上召見王伽,對他的仁愛之心大加讚賞,並把這批被王伽感化的罪犯召進皇宮,設宴招待,免除了他們的罪行。隨後,隋文帝特地下了一道詔書,要求各級官吏學習王伽,多用教育和感化的辦法治理百姓,而不要施行暴政,逼民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