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重預防,治未病(2 / 3)

慈禧太後常用的兩個“避瘟丹”

翻開慈禧太後脈案,可以見到兩個預防疫病即傳染病的“避瘟丹”。一個避瘟丹的組成是:雄黃8兩,鬼箭羽1斤,丹參1斤,赤小豆1斤,煉蜜為丸,如桐子大。與避瘟丹二料共用。據陳可冀院士分析,其中雄黃解毒殺蟲辟穢;鬼箭羽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近代報道可用於治療癌症;丹參活血;赤小豆解毒滲濕。四藥合用,解毒之力尤強,故可避瘟,預防某些初起的傳染病,其功效不可小看。

另一個避瘟丹的組成是:生甘草、南蒼術、北細辛、黃乳香各1兩,共為細末,加紅棗肉半斤為圓餅,如桂圓大。放炭火上取煙熏之,可三日無災,一家免難。入夏加幹石膏1兩,入冬加朱砂5錢,春秋不加。處方前麵特地指出:茲因今春瘟疫流行,急而且速,至四五月間尤甚,蓋寒暖不時,癘氣由坤方而至,人若感觸,十無一生,今將此避瘟丹,藥味尋常,其功立見,不可輕忽,幸甚!幸甚!處方最後還提出希望說,“惟望仁人君子,廣行布傳,則增福益壽,功德莫大焉。”應當看到,此方最後提出的“廣行傳布”非常正確,就是在今天也應該提倡。

從藥理來看,這個避瘟丹的奧妙是放“在炭火上取煙熏之”。細辛、乳香均富含揮發油,熏之則揮發加快。其氣味具有解毒消腫鎮靜之功,此藥熏煙,配上生甘草解毒,蒼術除濕,則瘟疫邪毒可止。此方說明,清代太醫院對瘟疫即急性傳染性疾病已能采取積極消毒預防的措施了。這是中國預防醫學上的一大進步。

清宮戰痘,康熙帝功莫大焉

推廣牛痘,預防天花。天花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其症狀表現為高燒、渾身乏力、惡心嘔吐和嚴重皮疹,基本上無藥可治。這種傳染病幾乎同人類文明史一樣久遠,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都有關於天花的記錄。

到了公元六世紀,歐洲也出現了天花。16世紀初,歐洲殖民者又把天花帶到了美洲大陸,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印第安文明阿茲特克帝國沒有被強大的西班牙軍隊擊敗,卻在天花過後神秘地消失了。17~18世紀,天花開始在西半球肆虐,據有關曆史書統計,天花在全球曾至少造成1億人死亡。另外有2億人因患天花,或失明,或留下難看的滿臉麻子。我國明末清初,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戰亂頻仍,各種瘟疫時有流行,其中天花就是一大災難。順治年間,年僅7歲的福臨入主北京紫禁城做了皇帝,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一種凶猛的烈性傳染病——天花,嚴重地威脅到剛剛入關的大清王朝。由於東北天氣寒冷,地廣人稀,天花不太光顧,因此滿洲人對天花知之甚少,甚至處於無知狀態。遭遇這種突如其來的疾病,朝廷先是采取消極回避的對策。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十二月,尚未親政的順治帝曾親下一道避痘諭旨:“近日痘疹甚多,朕避處淨地。凡滿漢蒙古官民,有被冤控告者,內而赴各該衙門,外而赴各該地方官幹理。此時奏告之人,概行禁止。如有違旨奏告者,按律治罪。”由此可見,清初統治者對天花束手無策,消極回避。並且對上訪者態度極為蠻橫,毫不講理!

清初多爾袞攝政時期,對民間出天花者采取了野蠻殘酷的“驅疹”措施。“凡遇民間出痘者,即令驅逐城外四十裏”。那些“貧苦小民,移居城外,無居無食,遂將弱子稚女拋棄道旁。”多爾袞死後,這種野蠻的驅疹措施雖有收斂,但仍規定家裏如有出痘之人,要立報兵馬司,官家“即引繩度鄰右八十步,繩以內,官吏俱不許入署。”

有一年冬天,京城天花大流行,惜薪司要經常運炭進宮,由於害怕傳染天花,到了隆冬季節,朝廷便命惜薪司周圍五十丈之內,“居人麵光者(未出過天花者臉上沒有麻子,故麵光)亡論男女大小,俱逐出。”

但到了康熙當皇帝的時候,情況發生了變化。一向崇尚科學、致力於國富民強的康熙,在應對天花這個大敵上,也表現出明顯的科學態度,從消極躲避到積極預防。實際上,對天花這種致命疾病的防治,中國古代中醫早就邁出了第一步,成為世界免疫學的先驅。早在明朝時,中醫就開始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這種起源於明朝隆慶年間(16世紀下半葉)的種痘法,又稱鼻吹種痘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叫旱苗法,即取天花患者的痘痂研成細末,加上樟腦、冰片等吹入被種痘者鼻腔中;另一種方法叫水苗法,即將天花患者的痘痂加入人奶或水,用棉簽蘸上,塞入被種痘者之鼻中。以上兩種方法,都是為了讓被種痘者輕度感染上天花,發熱出疹,再經過精心護理,病狀消失後,相當於出過天花,從而獲得了對天花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