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政府頒詔,由太醫院禦醫吳謙、劉裕鐸主編有史以來最大的綜合性醫學叢書《醫宗金鑒》。有關史料記載道:“乾隆中,敕編醫書,太醫院使錢鬥保請發內府藏書,並徵集天下家藏秘籍,及世傳經驗良方,分門聚類,刪其駁雜,采其精粹,發其餘蘊,補其未備,為書二部。小而約者,以為初學誦讀;大而博者,以為學成參考。既而徵書之令中止,議專編一書,期速成,命謙及同官劉裕鐸為總修官。”著名禦醫吳謙、劉裕鐸被任命為總修官,曆時5年完成,乾隆帝親自賜名為《醫宗金鑒》。
《醫宗金鑒》全書長達90卷,共15種,內容涵蓋了清以前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各科的著述成果,是我國綜合醫書最完備又最簡要的一種。因其內容簡要,編次清晰,圖文並茂,並有歌訣,便於記憶,切合臨床實用,不僅成為太醫院的教科書,“使為師者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必由是而學”。該書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醫家必宗之圭臬。
探索乾隆帝的健康和長壽的原因,清宮醫案專家認為,作為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乾隆不僅為當時中國人民的休養生息、生產發展和人口繁衍,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而且他還是中國養生保健的係統實踐者。他成功地將體育運動、心理衛生、飲食調節與藥餌補益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了養生學很高的境界。他的健康長壽,無疑是他同他的祖父玄燁共同締造“康乾盛世”的基礎。
光緒久病成“良醫“,溥儀從小讀醫書
“康乾盛世”不久之後,由於教民起義,外敵入侵,大清王朝開始由盛轉衰,皇帝們的健康狀況似乎也一代不如一代。在這種內憂外患、國將不國的情況下,江山社稷難保,皇帝們的智力和體力皆大不如其前任,內外交困,心力交瘁,焦頭爛額,更談不到對醫學的學習和掌握。但具有維新求變思想的光緒帝卻是例外。
據清宮醫案記載,光緒自幼體弱多病,病勢纏綿,症狀複雜,久治不愈。因此,他從小離不開醫生和醫藥。“久病成良醫”,在同病魔不斷的鬥爭中,光緒便掌握了不少醫學知識。從清宮醫案看,光緒帝自己在禦醫的處方上改方更藥的現象甚多,而且都比較符合中醫的理法方藥。光緒帝還經常指示禦醫按照自己擬的方案用藥,太醫不敢不遵守。當然,這種局麵與光緒帝頗知醫理有關,如果不懂藥性和醫理,即使皇帝也斷然不敢改方更藥的,禦醫們也不敢聽之任之。
據說,慈禧太後也頗知醫懂藥。她有病時叫太醫進宮診病,在太醫的處方上改方更藥更是家常便飯。即使沒病時,她也叫太醫“請平安脈”。她特別高興的時候,還把太醫叫來背詩,猜燈謎。在這種場合,醫術再高明的太醫也隻能逢場作戲,絕不敢忘乎所以。故在曆史上,太醫難當,官運亨通的太醫更是寥寥無幾。
末代皇帝溥儀也很懂中醫。據當代著名老中醫嶽美中教授回憶,清朝不少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光緒等都懂醫學,有些方麵還知之甚多。
上世紀60年代初,已成為平民的溥儀偕夫人李淑賢到嶽美中家求醫,並表示對醫學很感興趣。溥儀在多次請診之餘,曾就中醫之學理與用藥之經驗,結合其病情,同嶽美中均有所討論。嶽美中還說,1962年他受命赴印度尼西亞為蘇加諾總統治療泌尿係結石病,歸國時,溥儀曾來看他,並贈以所著之《我的前半生》,其書中也談到不少醫學問題。這些,說明溥儀對醫學確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