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學醫術,弘醫道(2)(2 / 3)

並取出禦庫中收藏的標有周身經絡的針灸銅人進行深入研究,受益匪淺。

由於康熙帝對西醫的重視,西洋醫學的傳入、傳播和影響逐漸波及到中國的上層社會,並進入太醫院。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法國傳教士白晉向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所作的秘密報告《康熙帝傳》中說:“我們用歐洲帶去的藥物治愈了大量病人,其中不少是宮廷大臣,甚至還有其一駙馬……”

西方傳教士對康熙帝探求西醫的精神表示欽佩和讚賞。法國傳教士張誠在其日記中記述康熙學醫的情況:“皇上在這次談話中得知我們已經寫了一些材料,放在我們書房裏,他便派禦前一個太監隨我們去取。這份論述消化、營養、血液變化和循環的稿子,雖然尚待完成,但我們已經畫出一些足以使人領會的圖例。皇上仔細翻閱,特別是關於心、肺、內髒、血管等部分,他還拿起稿子與一些漢文書籍上的有關記述互相對比,認為兩者頗為近似。”

對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來說,能夠重視和學習祖國醫學知識,並且加以倡導,同時還能知己之短師夷之長,學習西醫知識,這是多麼的開明,多麼的難能可貴!遺感的是,康熙帝的這種兼容並包的科學精神,未能被他的後代繼承下去。倘若,康熙之後清代皇帝都能像他這樣開明開放,這樣富有科學精神,近代中國的麵貌可能大不一樣,中華民族的命運可能是另一個樣子。康熙帝還積極提倡種牛痘以預防天花——本書將在後麵的章節中專門述及。

乾隆帝崇醫下令編《醫宗金鑒》

康熙帝的孫子——乾隆帝,也像其祖父一樣,是一個“學者型的皇帝”。

他一生“稽古右文,崇儒興學”,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中國曆代皇帝的“長壽冠軍”,乾隆帝深諳中醫基本理論,尤其深諳中醫的養生之道。他在總結自己的養生經驗時認為:“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也”,“凡人飲食之類,當各擇其宜於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

節飲食,慎起居,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強調的養生原則,乾隆能說這些話,說明他深諳醫理。乾隆又說:“老年人飲食宜淡薄,每兼蔬菜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所以農夫身體強壯,至老猶健者,皆此故也。”淡薄飲食,兼蔬菜食,也是重要的養生原則,現今尤為提倡。

乾隆帝尤其重視中醫藥學的整理和編纂。在他主持編纂的大部頭類書《四庫全書》中,收錄的有關醫藥學的著作達96部,1743卷,存目94部,681卷,附錄6部,25卷。如果說,《四庫全書》是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那麼收集在《四庫全書》裏的大量醫學著作則是祖國醫學書籍的集大成者。

清政府編纂、乾隆帝賜名的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更是乾隆帝對祖國醫學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