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學醫術,弘醫道(2)(1 / 3)

在清宮醫案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對“疥瘡”即性病的治療和預後就有較多的了解和認識。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十一月初三日,曹雪芹之祖父、江寧織造曹寅,給皇帝的奏折中說:“臣今歲偶感風寒,因誤服人參,得解後,旋複患疥,臥病兩月有餘,幸蒙聖恩服地黃湯,得以痊愈。目下服地黃丸,奴身比先,覺健旺勝前,皆天恩浩蕩,重賜餘生,臣螻蟻下賤,真肝腦塗地,不能仰報萬一。謹具折恭謝大恩。”此奏折還寫道:“江南太平無事,米價如常,所有十月晴雨錄,一並奏聞,伏乞睿鑒。”對此奏折,康熙帝朱批道:“知道了。惟疥不宜服藥,倘毒入內,後來恐成大麻瘋症,除海水之外,千萬不能治。小心,小心!土茯苓可以代茶,常常吃去亦好。”

清宮醫案專家認為,從康熙帝以上朱批看,這位皇帝對醫學知之甚多、甚細。針對曹寅的病情,他先給他推薦了地黃湯,服後使其病情大有好轉。

曹寅後來患了疥瘡,他又囑咐他小心瘡毒內陷,隻可用海水洗和用土茯苓治療。盡管康熙帝關於“疥毒入內不宜服藥”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但海水浴和土茯苓可以代茶飲的朱批,均有科學道理。海水可以消毒,對皮膚病自有益處。土茯苓為清熱解毒之中藥,常用於濕熱瘡毒,又為治梅毒良藥,對梅毒病人因服輕粉(即水銀)而致肢體拘攣者尤其有效。中國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曾擬一複方名為“土茯苓湯”治療楊梅瘡毒,以土茯苓為主,配以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煎湯服之。據大量觀察,效果頗佳。

據清宮醫案專家介紹,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李光地忽又添加脾胃之病,腹瀉不止,幾近虛脫,康熙帝聞知,即在李光地的奏折上朱批道:.“李大學士,朕出門時並未聞脾病,近來如何?若用藥,須十分小心。”

在李光地的另~份奏折上,康熙進一步下諭說:“卿年高之人,瀉久自然傷元氣,亦不可看得輕了。赫素處有一種木瓜膏,最能治瀉,卿即傳旨要來,每日不過五六錢,不論時吃一些看看。還有止瀉膏藥,此係外治,可以無礙用得。”為治好李光地的腹瀉,康熙帝後來又朱批道:“目前土旺,脾病益加小心。調理之宜,不可少忽。況京中水苦土堿,亦該知道。凡中濕熱,最難醫治。”由此可見,康熙帝對脾虛瀉泄的病機、用藥、調理及水土環境等等,都有真知灼見,堪稱內行了。在醫學實踐方麵,康熙研究過中藥藥理、養身之道及人體解剖等。由於他對醫學頗有研究,以致能常給臣下開方治病,並囑咐用藥的要求。

康熙帝將西醫引進太醫院

康熙具有經史之學的深厚基礎,又頗懂中醫中藥,便把目光注視到西方傳教士帶來的自然科學,如數學、天文學、地理學、藥理學、解剖學、拉丁文、音樂理論、歐洲哲學等等。由於篤信科學,眼界開闊,康熙帝對西方醫學甚為關注。

康熙40歲那年患上瘧疾,中醫藥未能治愈,耶穌會教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後,很快治愈。為了了解這種藥的藥}生,康熙帝派4員大臣試驗,先令瘧疾患者服用,結果取得同樣好的療效。由此,康熙帝對西洋醫學產生了興趣,立即召見了洪若翰、劉應等,並在西安門內賞賜給他們房屋,成為天主教北堂。後來,江寧織造曹寅也患了瘧疾,康熙帝賜金雞納霜(奎寧)後,亦很靈驗。

此後,康熙帝對西洋醫學愈加重視,讓人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在藥品試製過程中,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他親臨觀看,給予鼓勵和支持。康熙帝在同西方傳教士的交往中,除向西洋人傳授中醫基本理論及望、聞、問、切等診斷知識,介紹宮廷所藏中醫書籍外,每每不忘請教西醫之道,並多次降旨太醫院要學點西醫知識和技能。據清宮醫案記載,康熙帝重用過不少懂西醫的傳教士,.曾任命通曉外科醫術的羅懷忠為“內廷行走”,羅德先、安泰為“扈從醫生”。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帝派法國傳教士白晉等人為欽差大臣,為宮廷物色西醫人才。康熙帝還向白晉等人學習人體解剖等醫學知識和各髒器的功能,以及I臨床各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