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學醫用醫之道
朕聞皇王治世,撫念為本。法天地之覆載,同日月以照臨;行道德而和慘舒,順寒暄而知盈縮;上從天意,下契群情,罔憚焦勞,以從人欲。
乃朕之願也!且夫人稟五常,藥治百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藥之征應者,則世之良醫也。至如風雨有不節之勞,喜怒致非理之患,疾由斯作,蓋自物情。苟非窮達其源,窺測其奧,徒煩服食以養於壽命,消息可保於長生矣,自古同,多乖攝治,疾之間起,積之於微。勢兆已形,求諸服餌。方既弗善,藥何救焉?書日:藥不螟眩,厥疾弗瘳。誠哉是言也!且如人安之道,經絡如泉。或馳騁性情,乖戾形體,莫知傷敗,致損壽齡。蓋由血脈榮枯,肌膚盛弱,貪其嗜欲,不利機關,及至虛贏,不防他故。四時逆順,六氣交爭,賢者自知,愚者未達……今編勒成一百卷,命日《太平聖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華夷。凡爾生靈,宜知朕意。
——宋太宗趙光義作《太平聖惠方》序
宋代皇帝:著醫書,重養生
俗話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中國封建王朝一些有作為、重科學的皇帝,往往比較重視學習掌握一些醫學知識。一方麵作為自己養生保健,同疾病作鬥爭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麵編纂醫書,弘揚醫道,為中國傳統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因為中醫既是一門獨特的醫學科學,也是中國國學中的一朵奇葩,智者不能不學,不能不知。清朝的康熙皇帝,不但對中醫研究頗有心得,還“知己之短,師夷之長”,學習西醫知識,把西醫引進了太醫院。
在曆代皇室中,宋朝的皇帝似乎對醫學最感興趣,也最有建樹。一方麵,他們學習醫術,進行自我保健;另一方麵,他們以皇帝的名義,用各種方法傳播醫學之道,為祖國醫學的發展和繁榮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盡管宋代在總體上積貧積弱,但宋代的科學文化卻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和興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大都出於宋代。人們很難想到,在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竟有好幾個皇帝致力於中國醫學的總結和傳承,積極興辦醫學教育,廣征醫學資料,規範校正醫書,頒布醫藥法令。開寶年間,國家尚未安定統一,宋太祖趙匡胤就下令修訂宋代第一部藥典《開寶新詳定本草》,並親自撰寫序言。這種由皇帝為醫籍親自作序的做法,為以後的幾位皇帝所效法。
宋太祖還會用艾灸為人治病。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了宋太祖為宋太宗趙光義治病之事:“受命杜太後,傳位太宗。太宗嚐病亟,帝往視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炙。”
可見,宋太祖會用艾灸治病,也說明他懂針灸,懂中醫的經絡學說,還說明針灸療法在宋代已為宮廷最高統治者所接受。
據史書記載,宋太宗趙光義在尚未登極就時常留意醫術,“藏名方幹餘首,皆嚐有驗者。”登極後,令翰林醫官各獻家傳驗方,並征曆代良方、單方、秘方,總計達萬餘首,命醫官王懷隱等人編成《太平聖惠方》,宋太宗親自作序並賜定書名。他在這篇序言中首先對各種病因進行了分析,說“疾之間起,積之於微……蓋由血脈榮枯,肌膚盛弱,貪其嗜欲,不利機關,及至虛贏,不防他故。四時逆順,六氣交爭,賢者自知,愚者未達,是以聖人廣茲仁義,博愛源深。”
其意是說,人們患病的原因,與情誌調理失常、過分損傷身體、不注意機體運動、貪欲,以及不能順應自然界的四時氣候變化等因素有關,從而導致虛弱、損壽,百病叢生。宋太宗的這些見解,都符合現今的養生保健原則,無疑是珍貴的。
宋真宗趙恒也深諳養生之道。太醫趙自化寫了一本叫《四時頤養錄》的書,宋真宗讀後改名為《調膳攝生圖》並為之作序推薦。在這裏,宋真宗提出了“調膳攝生”的醫學概念,推動了藥膳的發展。同時,宋真宗還親自選出唐代鄭景岫編的《四時攝生論》和宋陳堯叟所著《集驗方》兩部論養生的著作,命令雕版印刷,頒行天下使用。
宋徽宗不僅在文化藝術方麵出類拔萃,給後人留下了價值連城的書畫名作,還鍾情於醫學著述。他下詔醫官編寫《聖濟總錄》200卷,並親自寫序。他還著有《聖濟經》一書共10卷,分為體真、原化、慈切、達道、正紀、食頤、守機、衛生、藥理、審劑等篇,共42章。該書對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總結,流傳至今。他在該書中強調的“保其委和,合彼大和”,就是通過調整人體自身的飲食、起居及“吸新吐故”、“積精適神”等氣功靜煉,使自身內外環境達到陰陽平和,主動去適應大自然的變化規律,實現內外合德的養生目的。這種養生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