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學醫術,弘醫道(1)(2 / 2)

在該書中,宋徽宗關於“精”、“神”的論述,也很深刻。他說:精太用則竭,其屬在腎,專以嗇之可也;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可也;惟靜專然後可以內守。其意是,精與神相互依存、相互為根,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體現,兩者在生命活動中會日益消耗,因此養生家必須保精全神,以保持精與神的最佳狀態,促進生命健康長壽。怎麼樣才能保持“精”和“神”的統一呢?他認為做到“靜專”二字就可以實現這種統一。“靜專”,就是寧靜、專一,淡泊名利,堅持靜養。

同時,宋徽宗還介紹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日常保健方法,如按摩神庭穴治頭痛、叩齒咽唾液健體等。

當然,宋太宗、宋徽宗這些皇帝們寫醫書,自己不可能逐字逐句地去寫,可能有專人為其捉刀,但他們至少會過目一看,至少參與了寫書。中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學醫知醫者不乏其人。作為文化功底很深的宋太宗、宋徽宗,掌握較多的醫學知識甚至在醫學方麵有所著述和建樹,是完全有可能的。

朱元璋善待太醫得長壽

要學習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就要善待身邊的太醫。這一點,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似乎做得很好,尤其是他善待太醫戴思恭的事令人稱道。

出生於江南水鄉的戴思恭,少年時隨父親拜師於著名醫家朱丹溪門下學醫,又學醫於名家羅知悌,接受兩位名師指教,遂成為江南名醫。洪武年間,戴思恭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入朝,任正八品禦醫,“請病”用藥屢有卓效。據曆史記載,燕王朱棣患症瘕之疾(即寄生蟲病,可能是肝包蟲病),太祖派禦醫戴思恭前往診治,投藥一劑便“下蟲”多條而愈。又給晉王治療肢體癱瘓,沒料治愈後不久複發而死。太祖大怒,下令逮捕了王府諸禦醫治罪。戴思恭從容辯解,認為晉王已病入膏育,雖經治療後有所好轉,但終於複發,這不能責怪禦醫。由於戴思恭的話有理有據,明太祖朱元璋才免了.諸禦醫的死罪。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太祖得病,下令逮捕了諸醫官,惟獨安慰戴思恭說:“你是醫術高明而心地善良的醫生,不要怕。”不久太祖駕崩,建文帝繼位,將許多禦醫治罪,卻提升戴思恭為太醫院院使(院長)。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戴氏已78歲,便告老還鄉,但兩年後再次被召入朝,因其曾治好過燕王朱棣的寄生蟲病,晉見時免其行跪拜之禮。

清朝的康熙皇帝,對醫學也很感興趣,對祖國醫學和當時中國民眾健康的貢獻也十分傑出。

康熙帝診病用藥顯神通

康熙帝一生崇尚科學,對包括醫學、數學等在內的自然科學多有涉獵,因而對生死問題的認識也最為清醒。他認為人到老年頭童齒豁,體倦神疲,乃是自然規律,不必貪生怕死,去祈求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藥。有一次,康熙帝南巡途中,有人獻《煉丹養身秘書》以邀寵,可康熙帝卻嗤之以鼻。他對隨行禦醫說:“凡煉丹修養長生及師巫自謂前知者,皆妄誕不足信,但可欺愚民而已。通經明理者,斷不為其所惑也。宋司馬光所述甚當,朕有取焉。

此等事朕素不信,其執還之。”又有一次,康熙帝北巡駐蹕赤城,路旁跪一道人,求皇上為靈真觀加賜名號,康熙帝不但不予賜號,還嚴厲訓斥說:“朕親政以來,此等求賜觀廟名號者,概不準行。況自古人主好釋老之道者,無益有損,梁武帝酷好佛教,舍身於寺,廢宗廟之血食,以麵為牲,後竟餓死台城。宋徽宗好道,父子皆為金虜。此可鑒也。道士至宜清靜修身,何必求朕賜號。爾妄求徼幸,本應處治,姑從寬宥。以後若敢妄行,決不饒恕!”康熙的這種科學態度,在曆代皇帝中實屬罕見。

正是這種拒絕“仙丹妙藥”的科學精神,促使康熙帝對醫學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騎射民族入關後第二代滿洲人,玄燁的體質是強健的。他曾經說自己年輕時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可見他素來體魄強健,力量很大。但他小時候害過天花,咯過血,患過痰疾,得過幾場大病。所以,他很早就接觸禦醫,並留心醫藥學方麵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