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覓靈芝,崇人參(2)(1 / 2)

光緒朝慈禧太後的《老佛爺用藥底簿》上寫道:“自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計三百三十一天,共享噙化人參2斤1兩1錢。”算來也是一天1錢左右。其他皇室成員,噙化人參者也很普遍。乾隆帝還對人參詩興大發,寫過好幾首吟詠人參的詩。由此可見,當時的帝後及王公顯貴對人參重視之極!

慈禧太後還經常把人參等貴重中藥賜給她的心腹太監李蓮英。查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月至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八月慈禧太後的脈案病例,在不到兩年間,慈禧共賞給李蓮英人參等中藥材256次,平均每個月賞賜11次,可謂關懷備至。賞賜的藥物主要是東北產的上等人參,另外還有金石斛、太醫紫金錠、萬應錠、金衣祛暑丸、六合定中丸、香茹丸、防風通聖丸等等。慈禧平素喜歡的健脾胃之藥餌,如人參與老米熬粥的食物等,也常賜給李蓮英等心腹享受。

再看臨終救治。清宮帝後臨終救治藥——生脈散,以人參為君藥,配以麥冬、五味子。此方具有益氣斂汗、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熱傷元氣、陰津大耗、汗多體倦、氣短口渴、脈象虛弱,以及久咳肺虛、嗆咳少痰、自汗、煩躁等一係列心力衰竭的症狀。清宮帝後在生命垂危和彌留之際,常用生脈散進行急救。乾隆六十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即皇帝臨終當天,太醫徐景雲、沙惟一用生脈散搶救年高氣虛的太上皇(當時乾隆已為太上皇),以人參為君藥,用量達6錢之多。太醫院的記載:太上皇聖脈散大,原係年老氣虛,屢進參蓮飲(即生脈散加蓮子)無效。於本日辰刻駕崩。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同治患天花已二十餘日,病情危篤,彌留之際,太醫李德立、莊守和請得皇上六脈散微無根,為病久神氣耗散,偶因氣不運痰,厥閉脫敗。急用生脈飲竭力調理:高麗參5錢,麥冬5錢,五味子1錢炙,水煎溫服。十二月初五酉刻,李德立、莊守和請得皇上六脈已絕,灌生脈飲不能下咽,元氣敗脫,於酉時崩逝。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子刻,即光緒帝臨終前,末代太醫院院長張仲元、太醫全順、忠勳,請得皇上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二目上翻,神誌已迷,牙關緊閉,熱力將脫,謹勉擬生脈飲,以盡血忱:人參1錢,麥冬3錢,五味子1錢,水煎灌服。

恭親王之臨終醫案記載道: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四月初十日醜刻,太醫張仲元、莊守和、姚寶生診得恭親王脈息左寸關數而無力,尺部虛大,右三部軟而無根……汗出不止,喘息抬肩,痰熱上壅,精神不固,證勢重險,今擬用保肺固脫之法竭力調治:人參3錢,麥冬3錢,老米5錢。

水煎濃汁頻頻飲之。

總之,在皇帝後妃臨終救治方麵,幾乎都離不開以人參為主的生脈散(生脈飲)。

揭開人參的神秘麵紗

人參是舉世聞名的珍貴藥材,是公認的大補之品,在我國有悠久的藥用曆史。從《神農本草》到《本草綱目》,從封建宮廷的太醫院到現代的藥物學專著,對人參都有詳細的記載和高度的評價。千百年來,在國內外,人參這個名貴藥材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讓我們看看以人參為主的參脈散的組成和功效。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幹燥根,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氣、生津止渴、寧神益智等功效,臨床上用於挽救虛脫危症及肺虛咳嗽、脾虛泄瀉、消渴等一切氣虛症。單用人參一兩煎湯,名曰“獨參湯”,用於搶救虛脫、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