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即藥補,又食補(2)(2 / 3)

慈禧太後的補身聖品:“茯苓餅”

當然,清宮補脾之劑並不限於八仙糕。除了八仙糕外,僅慈禧太後一人常用的補益劑就有茯苓餅、保元固本糕、十全大補丸、扶元和中糕、加味扶元和中糕、扶元益陰糕、加味扶元益陰糕以及噙化人參等等。這些藥劑大都是脾腎雙補,先天與後天並重。專家認為,這些方劑理法嚴謹,配伍精當,療效顯著,對今人頗有借鑒價值。

現在將慈禧太後常吃的茯苓餅作一介紹。茯苓是一種名貴真菌,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菌的幹燥菌核,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等功效,可以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停飲不食、脘悶腹瀉,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茯苓既是藥物,又是食物,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上品”之藥。在封建王朝時代,茯苓早已被視為延年益壽之珍品。慈禧太後就將茯苓作為日常性的補品來享受。她令禦膳房製作茯苓餅,其做法是:用茯苓細粉和精白麵粉配製,中間夾上白糖、蜂蜜、芝麻、桂花等香甜的餡料,便成為茯苓餅。西太後不僅自己長期享用,還經常用茯苓餅賞賜有功之臣。

在清代,朝野都有用茯苓作補品的習慣。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多處寫到茯苓。如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薔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寫道,五兒的舅母為了答謝五兒媽所贈玫瑰露,特意包了一包茯苓霜給五兒媽說:“昨日有廣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餘外給了門上一簍作門禮,你哥哥分了這些。昨兒晚上,我打開看了看,怪俊,雪白的。說拿人奶和了,每日早起吃一鍾,最補人的。沒人奶就用牛奶;再不得就是滾白水也好。我們想著正是外甥

女兒吃得的。”

茯苓餅作為一種上好的補品,一直延續到現在。目前,北京市場上出售的茯芩餅,已成為外地來京出差者、旅遊者最青睞的重點食品。近年來,我國一些食品企業已將茯苓製成茯苓酥、茯苓糕、茯苓餅、茯苓酒等保健食品,深受海內外人士歡迎。據報道,南美洲的黑人有燒食茯苓的習慣。近代西方一些國家還將茯苓列為海軍的常用食品。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茯苓所含的茯苓多糖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配合惡性腫瘤的化療、化療和手術治療,可以增加食欲,保護骨髓,改善症狀,減輕放、化療的反應,提高療效,而且具有延緩機體衰老的作用,是一個頗有前途的抗衰老藥種。

藥食同源,古代宮廷的藥膳食方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就是運用食物或者在食物中加上中藥即做成“藥膳”,來補益人體正氣,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達到強壯身體、防病治病的目的。許多臨床醫生認為,食補常常能起到單純用藥物不能起到的作用,甚至比單純用藥物更有效果。這是因為,人體的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物質,而飲食五味中的精微營養物質則是氣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構成人體氣血的直接來源。我國曆代傳統的食物療法專著達三百餘部之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藥食同源”理論源遠流長,上古時代關於“神農嚐百草”

的傳說,就反映了中華先民對食物和藥物功能的探索。

藥食同源理論有兩層含義:其一,許多食物同時也是藥物,同藥物一樣能夠防治疾病。其二,廣義的中藥範疇包括所有動植物、礦物質等。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隻不過在用量上要把握好,勿令過量。總而言之,中醫認為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藥物也是食物,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在封建社會,王天下者食天下,萬物皆備於皇室。在養生保健方麵,帝王後妃們除了享有當時最好的醫療條件,吃遍最好的補藥外,還十分重視從食物中攝取最好的營養,以培補自己的後天,實現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