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是多種能力的綜合,液化智能亦然。本項研究表明,清宮長春丹可改善老年人心算速度、數字符號速度、數字廣度和左右手跟蹤反應。這說明,服用清宮長春丹後,老年人的記憶力、心智敏捷度、注意力和學習能力等重要的液化智能組成部分,均得到改善,其效果優於目前臨床上廣為應用的促思維記憶的腦複康。毫無疑問,清宮長春丹具有抗衰老、抗自由基、降血脂、抗疲勞和抗乏氧等廣泛的藥理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和總結。
清宮中另一個補腎成藥——清宮壽桃丸:本方為乾隆朝宮廷常用的補腎藥方,由益智仁、大生地、枸杞子、天門冬、人參、當歸等十餘種中藥組成,大都屬於傳統的延年益壽之品。經陳可冀、周文泉、李春生等專家采取以上同類方法,對壽桃丸抗衰老和目前常用的維生素E抗衰老對比研究表明,服用這兩種藥後,腎虛症狀都得到改善,衰老程度均有所減輕。但壽桃丸對降低腎虛衰老見證積分值、疲倦、頭痛等7個腎虛衰老症狀的效果,比維生素E更明顯。另外,在提高記憶廣度,降低血漿過氧化脂質含量,以及改善最大呼吸氣流速和第一秒時間肺活量百分比的效果等方麵,均較維生素E為優。
中醫“腎”不同於西醫“腎”,其功能更廣泛,內涵更深刻,理論更奧妙。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中醫“腎”不單是個泌尿器官,它與神經、內分泌、智能、代謝等係統有著密切聯係。專家們從而推測,清宮壽桃丸的延緩衰老作用,可能是通過補益腎陰、腎陽,對機體老化的多器官、多功能係統進行綜合性調節的結果。中醫“腎”,可能是研究健康長壽的一個關鍵。
清官健脾益胃主成方:八仙糕
清宮另一個重要的藥補方法,就是“補脾”。中醫“脾”,並非西醫解剖學上的脾髒,而是幾乎包括脾、胃、肝、膽在內的所有消化係統的器官及其功能,為人的後天之本。中醫最高經典《黃帝內經》對脾的功能概括為四條:一、脾主運化。脾有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麵的運化功能,即脾不僅能輸送胃中津液到全身各部分,供給各組織器官以營養,又能運化全身水濕之氣,促進水液的循環和排泄,以維持人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二、脾主肌肉。飲食入胃,通過脾的運化吸收以營養肌肉;三、脾主四肢。四肢百骸所賴以活動的物質,乃來自飲食所化之精微;四、脾統血。脾不僅有運化輸布營養精微、濡養全身之功能,而且還有統攝血液之作用。如果脾的功能不好,失其統攝之職能,血液就會由脈外溢,出現各種出血疾患。脾的以上功能說明,脾虛是導致營養不良、氣血虧損、人體衰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中醫在延年益壽方麵十分重視健脾養胃,以強後天之本。
清宮最重要的健脾益胃成方——八仙糕,由黨參(或人參)、茯苓、白術、薏米仁、芡實、扁豆等8種中藥組成,性味不熱不寒,平和溫補,健脾益胃,屢有良效,故宮中常用之。
據清宮醫案記載,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二月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四日,皇上用八珍糕四次,用過二等人參八錢。另外,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十二月初九日起,至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十二月初三日,皇上用八珍糕九次,用過四等人參四兩五錢。當時,乾隆帝弘曆已年過八旬,暮年之人,先、後天俱虧損,陰陽氣血虛損錯亂,因此這種療法非常適合他。
到了晚清時期,慈禧太後更喜歡服用“八仙糕”。清宮醫案記載: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九月十三日,禦醫李德立為慈禧太後開了八珍糕的藥方——茯苓、蓮子、芡實、扁豆、藕粉、薏米各2兩,共研極細末,加白糖,兌為糕。據說,慈禧太後長期因脾胃不和而經常服用此糕。陳可冀、周文泉等專家,通過《清宮八仙糕治療老年人脾虛證的療效分析》研究,證明老年人服八珍糕後,脾虛見證積分值明顯降低。由此可見,八仙糕對脾虛證有較好療效,尤其以脾虛偏陽虛者療效明顯。研究觀察還表明,八仙糕能提高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胡蘿卜素濃度,故可推知八仙糕有加強小腸吸收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