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宮中食補缺乏記載,大概是由於食療作為醫學的一部分還未充分發展起來的緣故。到宋代,皇室開始重視食補。據《壽親養老新書》記載,宋太宗趙光義向蘇易簡打問什麼食物最好,蘇氏答日:“物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說,食物各有其營養,吃上可口,是人體之需要,故最珍貴。
由此可見,宮中食補不盡是山珍海味,而是以適口有營養為主。
遼、金、元時期,宮廷有一些食療方,可供參考。
倉饅頭:羊肉、羊脂、蔥、生薑、陳皮各適量。以上各樣分別切細,然後入料放鹽、醬拌和為餡,包包子吃。倉饅頭,是回族家庭或清真餐館常用的一種風味食品,名為饅頭,實為羊肉包子。此物營養豐富,對虛勞寒冷、頭麵受風、大風出汗者有益,為回族食療佳品。
天花包子:羊肉、羊脂、羊尾子、蔥、生薑、陳皮適量,分別切碎;天花(玉蜀黍株頂的雄花),滾水煮,洗淨,切細。用法是,放鹽、醬拌餡,白麵作薄皮包子,蒸熟即可。方中“天花”,是一種蕈類植物,甘平有毒,不宜過量。此物味道鮮美,深受回族人喜愛。喜歡羊肉的人,對其也鍾愛有加。從成分上看,天花包子與倉饅頭大同小異。
山藥湯:山藥3斤,白麵6斤,雞蛋10個,薑汁2合,豆粉4兩,羊肉3塊。將麵粉及豆粉摻勻,用10個雞蛋的蛋清與薑汁打勻,混入3斤熟山藥泥內,與備好的麵和好,然後切成細絲麵,煮熟。另將羊肉切成小碎塊,以蔥、鹽調好,加好肉湯內一同炒熟,做麵碼,加調料即可食用。山藥為薯蕷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蕷的塊根。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專家認為,此湯可補虛弱、益元氣,不失為一種上好的食補之品。
地仙煎:山藥1斤,杏仁1升,生牛奶2升。將杏仁研細,加入牛奶、山藥,拌攪取汁,用瓷器密封,湯煮1日,每日空腹溫酒送下。此方對腰腿疼痛、腹部受涼有效。
遼、金、元時期,宮中已常用烏雞補身。如“生地黃雞”:生地黃半斤,飴糖5兩,烏雞1隻。用法是,先將烏雞去毛,將雞膛洗淨,地黃與糖相和勻,納入雞腹中,整個放在瓷器中,然後用蒸鍋蒸熟食用。食用時不用鹽、醋,隻吃肉喝湯。地黃為補血、滋陰要藥。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地黃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髒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地黃與飴糖、烏雞相配,或燉或煮,味道鮮美,為食療佳品,效果肯定不錯。
烏雞湯:雄烏雞1隻,陳皮1錢,高良薑1錢,胡椒2錢,草果兩個。以上各味與蔥、醋、醬相和,調勻,放入瓶內,封口,煮熟後空腹食用。本方對虛弱、勞傷和心腹有邪氣者有益。烏雞肉黑,屬黑類食物,營養豐富,可隨意配料,任意食之。但凡實證、邪毒未清者不宜食用。
據《慈禧光緒醫方選議》記載,慈禧太後還用過一種名為“培元益壽膏”的方劑。
此方由以下藥物組成:天生黃6錢,厚附子5錢,川椒1兩,熟地1兩,蛇床子6錢,韭菜子6錢,遠誌4錢,當歸6錢,黑芝麻1兩,菟絲子5錢,牛膝5錢,虎骨5錢,川羌活4錢,茅蒼術6錢,續斷4錢,桑枝1兩,天仙藤5錢,片薑黃5錢,肉桂5錢(研麵,後下),鹿茸5錢(研麵,後下),麝香1錢(研麵,後下)。然後再用麻油8斤,浸10日,熬枯去滓,再熬至滴水成珠,兌黃丹20兩,俟溫,入肉桂、鹿茸、麝香,用槐柳枝不住攪勻,攤貼。此方劑有溫肝腎,壯筋骨,通經絡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