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的藥食補養之道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黃帝內經》
由簡到繁的唐宋元明藥補法
在唐代以前,醫家們的主要精力用在傷寒等外感疾病的防治,汗、吐、下、和、清、溫、消等治法已廣泛應用,惟獨補法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因此,宮廷在“虛則補之”方麵也缺乏係統的經驗。到了隋唐時期,補法開始成熟起來,並成為宮廷的重要治病手段之一。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隋朝大總管麻叔謀,患“中風”病,長期臥床不起,身體瘦弱,不堪勞累,隋煬帝楊廣派名醫巢元方去診治,巢元方給他開了一個藥補和食補兼用的方子——杏仁五味蒸羊肉:杏仁、五味子、羊肉。取1斤比較嫩肥的羊肉,洗淨切成小塊,加入杏仁(去皮、尖)、五味子各半兩,放適量香油、鹽,共調勻,再放入籠裏蒸熟。每1至2日吃一次。據說,麻叔謀服用此方後,身體逐漸恢複,體重增加,不久病愈。
從藥性看:杏仁為杏樹的種子,分苦杏仁、甜杏仁兩種,藥用一般多用苦杏仁。杏仁可止咳定喘,潤腸通便,健胃消食,營養皮膚;五味子為藤本植物五味子的幹燥成熟果實,功能斂肺滋陰,澀精止瀉,生津斂汗;羊肉大熱,健脾生肌,開胃增力。三味合用,主治消瘦、虛弱等症,是一個很好的補品。
唐明皇李隆基,也許是縱欲過度的原因,晚年腎氣衰弱,夜尿頻繁,頭暈眼花,體力不支。禦醫針對病情,給他服用“驛馬丸”:麻雀50隻,蛇床子5兩。用法是,將麻雀殺死,去皮及內髒,煮爛去骨,然後與蛇床子熬成膏,煉蜜為丸,每丸重3錢,每日服2次,每次服1——2丸,用白開水或溫開水送下。據專家介紹,本方李隆基經常服用,效果頗佳。方中麻雀肉性熱味甘,可壯陽益氣,暖腰腿,縮小便;蛇床子為傘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蛇床子的成熟果實,屬於中醫的補陽藥,內服溫腎壯陽外用燥濕殺蟲。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蛇床子可補腎壯陽,固精縮尿,增強性機能,延年益壽。近年證實本藥作成栓劑,對陰道滴蟲病有良好效果。但今人應當注意,麻雀雖小,但不可亂捕,要使用如此消耗麻雀的方劑,在生物倫理和生態保護方麵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難!
宋代宮廷常用的補藥很多,其代表方是“枸杞養神延年不老仙方”:取上乘的幹枸杞,研為散劑,每次服2錢,每日3次,以溫酒調下。枸杞屬於補血藥,能補心安神,養血益脾,久服可延年益壽。據現代藥理研究,枸杞子可促進造血功能,增強免疫力。經常服用,可補益肝腎,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此外,宋代宮廷常用的補藥方,還有地髓散、菟絲子丸、延年丸、鬆實丸、靈仙散、地仙丸、無比山藥丸、神仙八味丸、二精丸、大茯苓丸、蒼術木瓜丸等等,大都由枸杞、菟絲子、山藥、熟地、五昧子,龜板、鱉甲等補藥組成,分別補肝腎、益脾胃,重在提高人的先天免疫力和後天的消化能力。
明代,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包括中醫在內的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宮廷的補藥進一步增多,療效進一步提高。在明代太醫院中,保存比較完整的補益方有三十多個。現介紹幾個最有名的,供讀者參考。
十全大補湯:人參、肉桂、熟地黃、白芍藥、川芎、茯苓、當歸、黃芪、白術、甘草各2錢,生薑3片,紅棗2枚,水煎,飯前服用。此方由5味補氣藥和5味補血藥組成,故日“十全大補湯”。方中,人參、茯苓、黃芪、白術、甘草補氣,熟地黃、白芍藥、川芎、當歸補血。氣血雙補,主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各種勞傷,常服之,補氣血、壯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