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即藥補,又食補(1)(2 / 3)

十精丸:遠誌、青鹽、補骨脂、白茯苓、益智仁、菟絲子、當歸、牛膝各1兩,石菖蒲、山茱萸各半兩。將以上10味藥物共研為細末,用豬腰子一個,去膜切細,和酒碾爛,同白麵打糊為丸。每服50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下。此方主治陰陽不足、升降失常、水火不濟諸症。

九仙薯蕷煎:薯蕷(即山藥)、杏仁各1升,生牛乳3升。將杏仁研細放入牛乳,絞取汁,以杏仁盡為度,後取薯蕷相合,都入瓷瓶盛之,密封瓶口,放進鍋中,以重湯煮一複時乃成,每日空腹以溫酒調一匙服之。從藥性看,薯蕷味甘性平,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功效;杏仁味苦性溫,能疏利開通,破壅降逆,並可去頭麵渣瘡;生牛乳潤五髒,白肌膚,悅顏色。

三藥共伍,可補脾腎,強筋骨,悅色澤。

八仙丸:肉蓯蓉、牛膝、天麻、木瓜各4兩,附子、當歸各2兩,鹿茸1兩,麝香2錢。將以上藥共研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0丸,空腹用溫酒送下。本方以溫補腎陽為其大法,配以養血活血、舒筋活絡之藥,對元氣虛損、血氣不足、耳鳴目暗、腰膝酸痛、飲食無味等症有效。

保命延齡丸:苣藤子、補骨脂、酸棗仁、柏子仁、甘菊花、肉蓯蓉、褚實子、天雄、枸杞子、白茯苓、巴戟天、人參、菟絲子、山藥,以上諸藥各1兩,肉桂4兩,生地半斤。上藥共為細末,春夏白沙蜜,秋冬蒸棗肉,入胡桃肉10枚,去皮同藥末置於臼內,搗千餘杵,製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逐漸增至50丸,空腹溫酒送下。此方能安神養氣,填補骨髓,起弱扶衰,聰明耳目,久服可烏發須、固牙齒。

駐春丹:白茯苓4兩,白麵1斤,青鹽1匙,人參1兩,川椒1合。用法是,將上藥共為細末,用水兩大碗,煎至1碗,與白麵、茯苓和勻,文武火燒熟,三日服一料,每月十料。半年之後每月服七料,再過半年每月服四料。本方功在健脾補腎,溫陽縮尿,駐顏益壽。

清代皇家的補益脾腎藥方

曆代皇室醫案保存完好的是清宮醫案。打開浩如煙海的清宮醫案,我們可以看到,清宮太醫院特別推崇補腎健脾之法。這是因為,人的生長發育是從腎開始的,而人的衰老也始於腎,即由腎衰而導致其他髒器的相繼衰退。

這是古代醫家對人體生命過程中的變化規律作了長期觀察,從人體的外在組織器官的變化而得出的結論。毫無疑問,這一結論對防治脾腎功能衰弱導致的老年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認為,腎主水、主髓、主骨,藏精,為人的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氣虛弱則“根本不固”,加快人體的衰老過程,使人未老而先衰;脾主運化,主肌肉,主四肢,運化五穀精微,營養五髒六腑和四肢百骸,為人的後天之本。脾虛則生化無源,氣虛血虧,百病叢生。由此可見,脾和腎與人之生長、發育、壽夭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欲求健康長壽者,不能不重視脾和腎的調理和補益。因此,宮廷禦醫善於補腎以滋先天,補脾以壯後天。

《黃帝內經》還認為,腎納氣,脾統血。機體的生命活動,全憑氣血的正常運行和氣血的相輔相成。氣血充盈、調和,則體質強健,精力充沛,疾病自少。氣血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生化。大抵人之髒腑失調,衰老病死,無不與氣血失調有關。所以,清宮醫案推崇脾腎雙補,也較多地應用氣血雙補的“四君子湯”(人參、黃芪、白術、茯苓)、“八珍湯”(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熟地、白芍、當歸、川芎,即四君子湯加四物湯)等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