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房帷,保腎精的做法,完全符合中醫關於“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的說法。而且,中醫認為,節欲保精可以延年益壽。精是生命的根本,既養髒腑形神,又直接化生腎氣,支持生命體的生長以及生殖功能,是男女繁衍後代的物質基礎,因此曆代養生名家均視之為人身“三寶”之一,並通過節欲保精來預防衰老,延年益壽。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然而,能夠節欲的皇帝畢竟是少數,即使不恣情縱欲,也難免“飯飽生淫欲”。一代女皇武則天在此問題上也不能潔身自保。武則天蓄麵首(男妓),是曆史上一個不爭的事實。據《資治通鑒·唐紀十九》記載:“太後修故白馬寺,以僧懷義為寺主。懷義,雩人,本姓馮,名小寶,賣藥洛陽市,因千金公主以進,得幸於太後;太後欲令出入禁中,乃度為僧,名懷義。”這裏的太後,即皇太後武則天。據史書記載,武則天在她60多歲時,“幸”白馬寺僧人薛懷義,由於陰陽和諧,一度顏麵紅潤,精神煥發,儼如返老還童。文武百官朝拜時,無不稱頌:“陛下鶴發童顏,如江山一統,萬年不變。”
武則天蓄的麵首,還有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中記載:“上乘奉禦張易之,行成之族孫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太平公主薦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複薦易之,兄弟皆得幸於太後,常敷朱粉,衣錦繡……”“太後每內殿曲宴,輒引諸武、易之及弟秘書監昌宗飲博嘲謔。太後欲掩其跡,乃命易之、昌宗與文學之士李嶠等修《三教珠英》於內殿……太後命昌宗衣羽衣,吹笙,乘木鶴於庭中,文士皆賦詩以美之。太後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內供奉,右補闕朱敬則諫日:陛下內寵有易之、昌宗,足矣。近聞左監門衛長史侯祥等,醜慢不恥,求為奉宸內供奉,無禮無儀,溢於朝聽。臣職在諫諍,不敢不奏。”太後勞之日:“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三》中寫道:“太後寢疾,居長生院,宰相不得見者累月,惟張易之、昌宗侍側。”
從以上史書記載看,武則天蓄麵首當是真實無誤。據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記載:因為武則天是女皇帝,在皇位繼承問題上陷於困境,朝臣同其娘家人武氏鬥爭非常激烈。公元698年,武則天才決定立唐中宗李顯為太子,取消唐睿宗李旦的皇嗣名號,封為相王。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因此氣憤病死。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率文武群臣入宮殺張易之、張昌宗等,擁唐中宗李顯繼皇帝位,恢複唐國號和一切唐製度。82歲的武則天就在這一年死去,遺製說:“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這表明,她又回到李家來當先妣。
如何看待武則天蓄養麵首一事?曆來褒貶不一,且貶之者甚多。醫學專家認為,作為一個正常的女人,武則天也難免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她之所以擁有眾多麵首,除了滿足她的情欲外,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有其房室養生的需要。
中醫最高經典《黃帝內經》,在論述陰陽五行學說時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是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養性·房中補益》中指出:“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強抑鬱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這些論述說明,天地有陰陽開闔,男女有陰陽施化,隻有效法天地,·順應自然,保持陰陽平衡,人才能健康長壽。“獨陰不生,孤陽不長。”如果違背男女飲食的自然規律,禁欲隔絕,陰陽不能互濟,反而產生種種疾病,甚至縮短壽命。由此看來,正常的房事對健康確實有益,是健康人所不可或缺的。武則天“幸”僧人薛懷義後容光煥發,宛如返老還童,就說明適當的房事有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