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喝藥酒,飲藥茶(2)(2 / 2)

在唐代宮廷醫案中,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兒永樂公主的一個藥茶方,叫“永樂公主沙苑蒺藜茶”:沙苑蒺藜1兩左右,開水衝泡,代茶飲之。沙苑蒺藜俗稱沙苑子,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莖黃芪的成熟種子,子實細小,直徑約半分,形如羊腎,表麵灰褐色或綠褐色,光滑而質堅。為補益藥中的補陽藥,具有補腎固精、益肝明目、美容養顏、潤膚健身的功效。據說,永樂公主自幼瘦弱,麵容幹癟,後因戰亂避難於陝西大荔縣沙苑,每日用當地的蒺藜泡茶喝,幾年後竟出落得身材豐滿,光彩照人。

沙苑蒺藜屬補陽藥,能補益肝腎,固精明目,主治肝腎不足引起的目昏、腰痛、遺精,及小便遺瀝等症。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沙苑蒺藜含有豐富的脂肪油和7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以及鋅、矽等微量元素,常服此藥茶,能潤膚豐體,祛皺美容。

慈禧與光緒的藥茶妙方

不知是何原因,宋代至明代宮廷的藥茶方保存不多。但清代又多了起來。翻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等主編的《慈禧光緒醫方選議》,至少可以看到8種代茶飲方。如禦醫姚寶生給“老佛爺”擬的“清熱理氣代茶飲方”——甘菊3錢,霜桑葉3錢,橘紅(橘皮去白留紅是為橘紅)1錢5分,鮮蘆根二枝切碎,建曲2錢炒,熾殼1錢5分,羚羊角5分,炒穀芽3錢,水煎,溫服。

從此方的藥性看,菊花、桑葉清熱明目,橘紅、枳殼理氣和中,蘆根清肺胃之熱,羚羊角清肝膽之火。全方以清頭目上焦之熱為主,理氣則以脾胃為要,符合西太後平素患有眼病和脾胃不和之症。據說,這一藥茶頗為宮中人所喜愛,皆常飲之。

另一個“清熱理氣代茶方”,也是禦醫姚寶生所擬,其組成是:甘草3錢,霜桑葉3錢,羚羊角5分,帶心麥冬3錢,茯苓4錢,炒枳殼1錢5分,澤瀉1錢5分,炒穀芽3錢,水煎,溫服。這個藥方與前一個藥方比起來,健脾和胃的藥效略減,但清心利濕的藥效更明顯,比較適合作藥茶飲。

在《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還有一個“生津代茶飲”:青果5個(研碎),金石斛2錢,甘菊2錢,荸薺5個(去皮),麥冬3錢,鮮蘆根2支(切碎),桑葉3錢,竹茹2錢,黃梨兩個(去皮)。用法是水煎,代茶飲。本方有生津潤燥利咽之功效,適用於熱病傷陰導致的口幹舌燥,咽喉幹澀等症。

《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中,有一個“普濟藥茶”,由南藿香、蒼術、木香、半夏、蘇薄荷、厚樸、陳皮、荊芥、青皮、木瓜、枳殼、檳榔、南蘇葉、甘草和安化茶組成。以上諸藥共研細末,拌勻飲用。此藥茶藥味眾多,功能多樣,對消化不良、食後倒飽、發熱惡寒、頭痛、傷風咳嗽等病症有輔助治療作用,為清宮常用藥茶。

在收錄的慈禧太後藥茶中,還有3個“清熱化濕代茶飲方”,其藥物大都由鮮蘆根、竹茹、焦山楂、茯苓、桑葉、陳皮等組成。

此外,還有清熱養陰代茶飲、清熱代茶飲、清熱止咳代茶飲等,所用藥物均以清熱利濕、清肺利咽、去火化痰為主。常飲之,無疑對人體有益。

清代藥茶名目極其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慈禧太後常駐用的仙藥茶。這種藥茶由烏龍茶、六安茶和中藥澤瀉等8種茶與藥組成,從其成分看,專家們推斷這種藥茶具有降血脂的作用。為了驗證這一推斷,徐銘漁、包曉峰、解躍輝、陳可冀等專家,應用靜脈注射高膽固醇脂乳劑,快速形成家兔高血脂證的模型,以觀察該方降血脂的作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專家們認為,當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缺乏體育活動,以及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構成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而高血脂症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進一步探索清宮藥茶的效果和機理,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清宮藥茶等皇家藥茶,無疑是開發飲品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