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齡藥酒由熟地、生地、天門冬、當歸、肉蓯蓉、枸杞、杜仲、補骨脂、銷陽、地骨皮、白茯苓、砂仁等33味藥物組成,多為補益肝腎之要藥。將以上藥物用錫紙包好,外用黃絹袋盛之,紮口。用燒酒、江米窩兒白酒,入藥袋於壇底,以錫紙細包封壇口,用綠豆麵周圍固封,黃土鹽水和成泥,封口。在三伏天暴曬,東、南、北周轉著曬。本藥酒主要功能是培補元氣與陰血,為清宮常用補益藥酒。其釀造方法亦屬保密範疇。
(3)慈禧太後專用的“泡酒方”。
在慈禧太後醫案中,有個藥酒方很有特點,名為泡酒方,為光結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初十日禦醫為西太後所擬藥酒方:石菖蒲、鮮木瓜各6錢,桑寄生1兩,小茴香2錢,九月菊6錢。用燒酒3斤泡7日,早上服1杯。據當時脈案記載:“皇太後脈息左部沉弦而細,右寸關沉滑,腎氣素弱,脾不化水,鬱遏陽氣”,以致有眩暈、食穀不化、步履無力、耳鳴等症。禦醫張仲元等曾擬理脾化飲之法調理。除湯劑外,輔以藥酒方,清心柔肝補腎,以冀對西太後的病情有所裨益。
(4)夜合枝酒。
慈禧太後另一個常用的藥酒方叫夜合枝酒:夜合枝5兩,柏枝5兩,槐枝5兩,桑葉5兩,石榴枝5兩,糯米5升,黑豆5升。將以上中藥生挫後先以水煎,然後用釀酒法封於罐中三七日(即21天),壓汁,每次飲5合,勿過醉致吐,常令有酒氣。本藥酒取多種樹枝作酒,功能活絡通經,可治中風攣縮之症。由此藥酒方推知,西太後晚年患有輕微中風症,手足麻木不仁,經絡不通。
(5)清宮“露酒”。
打開清宮醫案,還可以發現許多以“露”為名的藥酒,如狀元露、黃連露、佛手露、青梅露、參苓露、紅毛露,等等。其製法大都是選擇一些補藥或祛風活血之藥,然後用酒泡之。現在將清宮常用的、來自《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中的幾個著名露酒作一簡要介紹。
狀元露:紅花1錢7分,薄荷、川芎、陳皮、當歸、桂花各5錢,豆蔻、高良薑各3錢,細辛1錢,白芷2錢,冰糖3斤,玫瑰花1斤。泡酒30斤,分飲之。此藥酒可治肺氣不宣,清心經積熱,適用於頭痛、耳鳴、鼻塞、項背拘急、噴嚏聲重、口舌生瘡等症。每月飲之,能清三焦之火,通利大小便,和氣血,化痰涎,常飲之效果頗佳。本方中有紅花,泡酒後色澤橙紅,香甜可口,有喜慶吉祥之色味,故名“狀元露”。
紅毛露:同狀元露相近似的,還有一個紅毛露。其配方是桂心、肉果、丁香、當歸身各1錢,建曲4錢,檀香5分,冰糖4兩。共為末,泡酒3斤。此酒與狀元露作用相似,可調和脾胃、消痰順氣,適用於胸膈脹悶、兩脅脹滿、嘔吐惡心、不思飲食等消化不良症。此藥酒用藥品種較少,普通人家也易於配製。
參苓露:牛膝、熟地、茯苓各2兩,枸杞4兩,黃芪3兩,桐皮1兩,人參5錢,沉香3錢,檀香1錢,白糖2斤。泡南酒3斤,幹酒30斤。此酒功能扶陽益陰,添精壯氣,養血寧神,暖丹田,壯元陽,滋腎水,專治男子稟氣不足,陽氣虛弱或損傷太過以致陰精枯涸,老年無子。每日飲之,其效如神。
青梅露:佛手8錢,玉竹2兩,竹葉8兩,薄荷2錢,粉草1錢半,熟地2錢,當歸2錢,川芎1錢,五加皮、廣皮、青皮各2錢,葛花3錢,鬱金5錢,菊花2兩。酒泡,每日飲之。此藥酒清肺、肝、胃之火,主治肺氣不清,痰涎壅盛,咽喉不利,頭目眩暈,飲食無味,大小便不利,咳嗽打噴嚏等症。
黃連露:當歸、地丁、公英、茯苓、赤芍各2兩,桂圓肉8兩,川芎、甘草各1兩,熟地、蒼術、麥冬、菊花、枸杞、銀花、牛膝、棗仁、山藥、陳皮、肉果(酒炙)、首烏、紅花、槁本、各5錢,黃連2錢,紫草3錢,蜜2斤。泡酒30斤,每日飲少許。此藥酒以大量苦寒清熱之藥,與蜜、酒共成此露,常飲之,對濕熱毒氣內蓄引起的痢疾、嘔吐或上吐下瀉等急性胃腸病有較好療效。
永樂公主的“沙苑蒺藜“藥茶方說了藥酒,再說藥茶。
藥茶者,即宮中所謂代茶飲也。所謂代茶飲,就是用可以直接飲用的藥物加入茶葉,共煎或以開水衝泡以飲用。據傳,藥茶發端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唐代名醫孫思邈門人孟詵以孫氏《千金方·食治》為依據,撰寫擴展為《食療本草》,其中載有適宜“熱毒下痢”、“腰痛難轉”等症的藥茶驗方。唐代另一部醫學巨著——王燾的《外台秘要》中也有大量的藥茶方劑。唐代以降,藥茶一代勝過一代。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之《本草綱目》中,記有“痰喘咳嗽茶”,清代趙學敏之《串雅內編》中,記有“代茶湯”。觀其品類,有甘露茶、靈芝茶、神曲茶、槐花茶、菊花茶、胖大海茶、荷葉茶、板藍根茶,以及銀花扁豆代茶飲、安神代茶飲、和胃代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