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喝藥酒,飲藥茶(1)(1 / 2)

皇家的藥酒藥茶健身法

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

——《神農本草經》

唐宋宮廷藥酒配方

藥酒是我國中成藥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劑型,既利用藥物的醫療作用,又利用酒的宣散作用,起到宣壅通痹、驅邪扶正的作用。因此,用中藥泡酒飲和以中藥當茶喝,成為宮廷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麵。先說藥酒。

唐代名醫孫思邈對於酒有深入研究,特別是對於藥酒,認識深刻,故使用藥酒以及以酒入藥成為他在醫療實踐中的一大特色。他認為,酒可以“宣藥勢”,助藥力,即通過酒的發散作用,可以使諸藥的藥性、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藥酒到唐代開始興時起來。女皇武則天常用的一個藥酒是:鵪鶉1隻,何首烏1兩,鹿茸3錢,人參3錢,糧酒4斤。用法是,將鵪鶉去毛、去頭、去五髒。將鵪鶉和以上藥放入瓷罐內,倒入糧酒適量(以酒淹沒藥物為止),把瓷罐放到籠裏,用火小煮半個時辰。煮好後,放涼,然後將諸藥取出,放在太陽下暴曬,待酒揮發完後,再把諸藥放在糧酒中浸泡,密封,3個月後即成。此方主治陽虛體弱,可強健身體,延年益壽。

唐代宮廷還有兩個常用的藥酒。一個是溫中祛寒的附子酒:大附子1枚,重2兩以上者。以酒5升浸泡之,春5月,1服1合,日2次。附子係毛良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塊根上所附生的子根,故名附子。附子性味大辛、大熱,具有回陽補火、溫中止痛、散寒燥濕之功效。對受寒受風、痰厥氣厥、風濕麻痹等有良效。附子用酒浸泡後,酒行藥勢,可通血脈,禦風寒,治療腰膝疼痛等寒症。但附子有毒,不宜過量服用,也不能長時間服用。附子用量一般為5分至3錢,大劑量恐導致中毒昏迷。

另一個是祛風冷、補不足的菊花酒:菊花、杜仲各1斤,附子、黃芪、幹薑、桂心、當歸、石斛各4兩,紫石英、肉蓯蓉各5兩,獨活、鍾乳各8兩,茯苓3兩,防風4兩。以上藥物以酒浸泡5日,一次服2合。稍稍加至5合,每日3次。本方以菊花、杜仲為主藥。菊花甘、苦、微寒,具有疏風熱、解疔毒、養肝明目之效,主治惡風濕痹,久服可利血氣,輕身延年;杜仲為落葉喬木杜仲的樹皮,補肝腎,壯筋骨,安胎。主要用於腎虛腰痛、腰膝乏力、小便頻數等症,常與其他補肝腎的藥配伍。菊花、杜仲配以上藥物,並以酒泡之,可祛風寒,通血脈,對風寒引起的腰背痛有良好的效果。

宋代宮廷,常以補益肝腎的中藥枸杞、黃精,以及活血化瘀的中藥丹參,泡製藥酒,以補肝腎,活血養血。枸杞藥酒的做法是,將枸杞陰幹、研為細末,以溫酒衝服。枸杞為茄科多年生灌木枸杞的成熟果實,秋季采摘時如顆顆紅珠,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之功效,久服可延年益壽。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枸杞有促進造血功能,可提高免疫力,具有保肝、降血糖、降血壓等作用。甘肅著名老中醫李振英先生通過大量病例證明,枸杞壯陽效果顯著,可謂中藥之“偉哥”。宋代宮廷常以枸杞泡藥酒以壯陽,足見其醫術之高明。

黃精藥酒:由中藥黃精、天門冬、鬆葉、枸杞根(地骨皮)組成。將以上諸藥搗成粗末,用水煮熬後,封閉幾日,待熟後任情飲之。本方主藥黃精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精的根莖。功能補脾潤肺,治療脾胃虛弱少食、肺陰虛而燥熱、體倦乏力等症,特別是病後虛弱。黃精配以天門冬、枸杞,以滋陰清熱補腎,為保健良方。

丹參藥酒:即丹參泡酒。丹參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根,屬於理血藥。功能是:活血,化瘀,調經,清血熱,除煩懣。丹參用酒泡之,可活血化瘀、補血理氣。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丹參有降壓作用,對高血壓、冠心病有較好療效。目前,已製成丹參片、丹參注射液,在臨床上廣為應用。

藥酒之極品:屠蘇酒與醍醐酒

遼、金、元時期,藥酒越來越繁多,應用日益廣泛。這一時期,宮廷常用的藥酒主要有:屠蘇酒、醍醐酒、五味子酒、人參酒、五加皮酒,等等。

現在將最負盛名的屠蘇酒、醍醐酒等作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