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蘇酒是我國古代用以避瘟防疫的一種藥酒,每年除夕時必喝之。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在《元日》這首名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幹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除日》一詩中感歎:“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清代文人馬之鵬也有詩日:“添年便惜年華減,飲罷屠蘇轉歎噓。”《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描寫了賈府除夕飲屠蘇酒的場麵:“男女東西歸坐,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畢,賈母起身進內閣更衣,眾人方各散。”由是觀之,飲屠蘇酒在古代何其有名,它既可以避瘟疫,又成為一種民族習俗。
屠蘇酒的組成是:大黃、花椒、桔梗、肉桂、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1分。泡酒後,絳囊貯之,懸於井中,飲之。此藥酒常在每年的除夕合家飲之,以避瘟疫、驅邪氣,保一家平安,預防某些流行性傳染病。據傳說,屠蘇酒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常用之“神方”。
醍醐酒的名氣也太大了,一直作為美酒的代名詞而傳承。醍醐從牛奶中提煉、發酵而成。《涅槃經》雲:“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佛以如是。”醍醐味甘美,可以入藥。
漢代“醫聖”張仲景雲:“佛書稱乳成酪,酪成醍醐”。佛教的一項儀規是,以醍醐灌人之頂,給人以智慧,使人保持清醒,故有“醍醐灌頂”這一著名成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將歸一絕》詩中說:“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迎我歸。”清宮醫案專家認為,醍醐為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類似今日之奶酪,營養豐富,功能滋陰、潤燥、止渴,適用於虛勞肺萎、咳唾膿血、消渴、便秘、風痹、皮膚瘙癢等症。
遼、金、元時期,宮中常用的藥酒,還有分別以中藥五味子、人參、枸杞、五加皮浸泡而成的。五味子為木蘭科木質藤本植物五味子的成熟果實,五味子湯就是以它為主要原料,具體配方是:五味子1斤,用其果肉。紫蘇葉6兩,人參4兩,砂糖2斤,上述4味藥用水熬後,去渣澄清,任意服用。此藥酒以滋陰益氣為主,善治陰氣兩虛引起的疲倦乏力、失眠多夢、口幹咽燥等症,可代替葡萄酒飲之。
這一時期的人參藥酒方,其組成是:新羅參(即朝鮮人參)4兩(去蘆,銼),橘皮1兩(去白),紫蘇葉2兩,砂糖1斤。上4藥用水熬過濾去渣澄清後服用。本方為益氣補虛、調理脾胃之佳品,可代酒飲之。
還有一個五加皮藥酒:將五加皮切碎浸泡白酒中;或以五加皮為原料,加雜糧、酒曲,按照釀酒的方法,製成五加皮酒。五加皮為五加科落葉小灌木五加的幹燥根皮及莖皮,具有散風濕、強筋骨的功效,可壯筋骨,延年益壽。但專家提醒,五加皮有南北之分,五加皮藥酒所用原料應當是南五加皮,絕非北五加皮!南五加皮與人參同為五加科植物,具有同人參相似的補益功能,可增強機體適應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延緩衰老。目前,市場上已有五加皮酒出售。
明代的藥酒五花八門,相當繁多。有的以白術為主藥,製成白術酒;有的以豆豉為主藥,製成豆豉酒;有的以蓼為主藥,製成蓼酒;有的以蟠桃為主藥,製成蟠桃酒;有的以天蓬草(瓦鬆)、銀杏為主藥,製成青龍銀杏酒……
總的看來,明代宮廷的藥酒配方比較簡單,特色不夠明顯,因而不多作介紹。
清官五大補酒珍品
到了清代,藥酒的配方更加複雜起來。總的說來,清宮常用的補酒主要有以下5種:
(1)八仙長壽酒。
清宮中有兩個用藥比較多的藥酒方。一個叫八仙長壽酒,屬於補酒。藥方為:人參、茯神、枸杞、建蓮肉、龍眼肉各3錢,檀香、玫瑰花各2錢,蔻仁1錢。將以上藥裝入布袋,泡燒酒10斤,加冰糖1斤,飲之。此藥酒氣味芳香,藥性和平,可益氣養神,開胃健脾,固陽滋陰。飯前飲之,能調胃氣;飯後飲用能消食。脾胃氣虛,精神倦怠,睡眠不實的患者適用。老年人即使無甚病狀,也可飲之以健身。
(2)龜齡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