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坐湯泉,洗藥浴(2)(1 / 2)

康熙帝最鍾愛的孫兒——乾隆帝弘曆,也喜歡溫泉坐湯,曾下令在北京小湯山修建行宮一座,並封小湯山為“北京溫泉第一鎮”。如今,當年行宮的竹杆山北崖上,還鐫刻著乾隆的禦筆:九華兮秀。乾隆帝還賦詩一首,讚美溫泉的保健治病功能。詩中寫道:炎液喧波能愈疾,曾聞泉脈出硫磺。化工神運不思議,功德應教證水王。

清代皇帝的湯泉行宮,京師附近有三處,分布在直隸赤城、遵化和昌平的小湯山。康熙、乾隆以及後來的慈禧太後等,都常到這些湯泉行宮進行坐湯沐浴。慈禧太後還在小湯山建立了專供自己使用的“禦池”。

據清宮醫案記載,乾隆帝每年到塞外打獵之後,常常簇擁其母皇太後鈕祜祿氏到承德避暑山莊休養,並進行坐湯沐浴,因為當時那裏有很多溫泉可供坐湯。

有曆史學家統計,乾隆一生共到熱河52次,有時住在那裏長達5個多月。在那裏,他一麵處理政務,一麵坐湯、打獵,身體得到了很好的保養。

清宮大臣的“皮膚病湯療法”

康熙帝在自己堅持“坐湯”的同時,還把這種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賜給一些王公大臣。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三月,內閣大學士、理學名臣李光地瘡毒發作,兩手腫硬,不能執箸,且便膿血多至數升,渾身瘙癢,徹夜難眠,因過服清熱之劑,導致元氣大傷,奄奄一息。康熙帝得知李光地的病情後,曾先後賜其在皇帝專用的靈泉進行坐湯治療。因療效不顯,李光地於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上奏折,請求回原籍靜養,康熙對這一奏折朱批道:“覽卿奏折,朕心慘然。想當時舊臣,近來全無;即卿等者,不過一二人。今朕亦老矣,實不忍言也。”

是年八月,當李光地的瘡毒“遍體盛發,上及發際,不能勝任衣冠,不能移動數步”的時候,康熙帝即時允準其去靈泉坐湯,並諭以“坐湯好,須日子多些才是。”並於九月至十二月先後兩次派大臣數人賜海水多次,讓李光地泡洗。還賞鹿尾、鹿肉、野雞、野鴨和水果等,並諭以如何食用之法。

經過在靈泉連續坐湯治療,李光地“瘡毒已盡,惡疾斬除”。是年十月二十九日,李光地便由靈泉回京入閣看本並能執筆標擬了。由此看來,坐湯對包括皮膚病在內的一些慢性病確有療效。

總之,坐湯是一種由來已久的保健理療方法。天然溫泉含有豐富的化學成分,通過洗浴或飲用這些成分對人體產生各種藥用效果。浸浴溫泉能鼓動真氣,溫通經絡,流暢氣血,寧靜心神,促進疾病的好轉和身心的康複。泡溫泉不僅有很好的醫療效果,還是一種減輕身體疲勞和緩解精神壓力的全身放鬆的休閑活動。

光緒帝的藥浴良方

與坐湯相輔相成的一種健身方法是藥浴。這種方法在清末比較多用,尤以清德宗光緒帝為突出。被稱為“哀世之君”的光緒帝,在其短暫的38年的人生曆程中,列強入侵,國運衰敗,太後專權,皇位虛有,因而多災多難,導致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百病纏身。為使他擺脫疾病的折磨,太醫用盡了各種醫療辦法。其中大量的“藥浴”法尤其值得我們借鑒。光緒帝肩背腰腿筋經常疼痛,太醫就用活血舒筋止痛的當歸、赤芍、丹皮、防風、防己、秦艽、木瓜等用水熬透洗之。本方中,當歸、赤芍、丹皮活血止痛,防風、防己、秦艽、木瓜則側重舒筋活絡。治風與治血並舉,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中醫治風原理。l臨床效果肯定不錯。據說,這是禦醫範一梅最早為光緒帝擬用的舒筋止痛洗藥方。

禦醫範一梅給光緒帝開的洗藥方,還有舒筋活血洗藥方、活血止痛洗藥方、調榮活絡洗藥方、祛風濕洗藥方等方劑,其藥物組成大同小異,隻是各有側重而已,有的重在活血,有的重在舒筋,有的重在祛風,但大都活血、祛風並用。

在光緒帝之醫案中,還有兩個專門的洗藥方,都出之禦醫範一梅之手。

一個洗藥方由木瓜、秦艽、防風、防己、伸筋草、白芷組成,意在祛風、除濕、舒筋,用水熬透洗之,對風濕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

另一個洗藥方,由木瓜、杜仲、牛膝、秦艽、漢防己、鉤藤、茅術、桑枝組成,兌燒酒一盅,用水熬透,洗患處。據專家們分析,本方用木瓜、杜仲等養肝補腎藥,入於祛風、除濕通絡方中,當是治療光緒帝長期腰腿疼痛之症。再兌以燒酒,對寒凝氣滯型疼痛當有效。以上各洗藥方劑,藥物用量都不大,每味藥多在二三錢或三四錢之間,用者自己可以掌握,不必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