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坐湯泉,洗藥浴(2)(2 / 2)

此外,乾隆帝也喜歡藥浴。據《清宮醫案研究》記載,禦醫花三格曾給乾隆帝開過一個治療風疹的洗藥方,方藥組成是:荊芥穗、防風、土大黃、樸硝、苦參、黃柏、蛇床子、當歸各5錢,地膚子、鶴虱草、杏仁、川椒各3錢,引用食鹽3錢,連須蔥白3根,煎湯洗身,每一壺加生白礬5錢。從藥性看,乾隆皇帝可能患的是“風疹塊”之類的疾病,其藥方具有疏風透表、清熱解毒等功效。

慈禧太後的眼疾藥浴療法

在清末的最高統治者中,除光緒帝外,慈禧太後也喜歡藥浴。據清宮醫案記載,西太後的藥浴主要用於眼疾和皮膚病。用於眼病的有兩個藥方。

其一是,禦醫為“老佛爺”開的洗藥方,組成是:蔓荊子3錢,荊芥、甘菊、蒺藜各2錢,秦皮1錢,煎湯,熱洗。此為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之洗眼藥方,用於外感風熱、風火目痛等症。

其二是,“明目除濕浴足方”:甘菊3錢,桑葉、木瓜、牛蒡、茅術各5錢,黃柏、甘草各3錢,水煎,泡足。此方具有清肝明目止癢除濕之功能,用於浴足效果一定頗佳。

用於皮膚病的主要有“祛風清熱洗藥方”等。據清宮醫案記載: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七月二十六日,禦醫力鈞、莊守和、張仲元為“老佛爺”開了一個祛風清熱洗藥方;防風3錢,紅花、白芷、羌活、桑葉、赤芍、薄荷各2錢,僵蠶1錢,開水煎一沸,兌花露水1匙,洗浴皮膚。據清宮醫案專家介紹,西太後常有皮膚瘙癢病,太醫於防風、白芷、羌活等祛風藥中,加紅花以活血,治風治血並行;加花露水,芳香止癢,效果不錯。

慈禧太後還有兩個專用的沐浴治病方。其一方為:穀精草、茵陳、決明、桑枝、白菊花各1兩2錢,木瓜、桑葉、青皮各1兩5錢。本方以清風熱、清頭目、利濕熱為主,用於沐浴,可防治皮膚病,保護皮膚健康。

其另一方為:宣木瓜、薏米仁、桑枝葉、甘菊花、青皮、淨蟬衣各1兩,茵陳6錢,萸連4錢。以上藥共研為粗渣,盛布袋內,熬水洗浴。本方與前方大同小異,所加蟬衣,散風熱、透斑疹,萸連瀉肝和胃。本方用於沐浴,可以清熱、解毒,對皮膚病療效頗佳。

清代皇室通用的四個洗藥方

在清宮中,除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常用的沐浴治病的專用藥方外,還有一些通用的洗藥方,供皇室通用。這裏我們提供其中4個,以供讀者借鑒。

三黃打丁湯洗藥方:當歸、白芷、蒲公英、地丁、石膏(煆)各3錢,黃連、黃芩、黃柏、防風、薄荷、穿山甲、皂角刺、甘草各1錢,水煎。其功效是治療惡瘡疔毒,可外用,亦可內服。

荷葉洗藥方:荷葉2兩,吳茱萸根3錢,煎湯洗浴。荷葉苦澀性平,有清熱利濕,升發清陽之功;吳茱萸根可溫中散寒,緩急止痛。二藥合用,煎湯熏洗,可治肛門脫垂,促使肛門回收。

苦參洗藥方:苦參、樸硝、瓦鬆各1兩,荊芥穗、防風、生枳殼各3錢,生甘草3分。用水煎浴,絲棉包裹。此洗藥主治由濕熱、血瘀引起的肛門腫痛、瘙癢等症。

荊葉散洗藥:頑荊葉、桂心各2錢,白芷、細辛、蔓荊子、川芎、丁皮、防風、羌活各1錢。加鹽2錢,連根蔥3莖,水5碗,煎去4碗,去渣,將藥水燙洗腫痛處。本方主治一切傷及筋骨、血瘀疼痛之症。

醫家認為,藥浴可使藥物作用於全身肌表、局部、患處,並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由表及裏,內達髒腑,因而產生治療效果。藥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和陰陽、協調髒腑、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藥浴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肌體的彈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