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的沐浴健身與沐浴文化
序言:惟此溫泉是稱愈疾,豈予獨受其福,思與兆人共之,乘暇巡遊,乃言其誌。
正文:桂殿與山連,蘭湯湧自然。陰崖含秀色,溫穀吐潺諼。績為蠲邪著,功因養正宣。願言將億兆,同此共昌延。
——唐玄宗李隆基《溫泉言誌》
皇家與溫泉的不解之緣
中國是世界上溫泉最多和溫泉利用最早的國家之一。據《周易》記載,早在軒轅黃帝時代,國人就已經開始溫泉沐浴了。孔子的《論語》有雲:“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浴乎沂,即在曲阜以南的沂水中洗溫泉。可見,孔子也是我國溫泉文化最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古人稱熱水為湯,故將洗溫泉稱為坐湯。
中國的皇家坐湯,起源於秦漢而盛於唐朝。溫泉一般都含有硫化氫、碳酸氫鈉和氡氣,以及鍶、鉬、硒、鎂、銅、鋅等微量元素,對神經衰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腰腿疼痛和一些皮膚病頗有療效。同時,溫泉還蘊含著豐厚的人文信息。曆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都不免臨溫泉而抒情感懷,他們在數不清的溫泉勝地坐湯健身的同時,揮毫題字、賦詩,留下了千秋墨寶,為中國溫泉文化塗上了永久的底色。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也是第一個坐湯的封建皇帝。相傳,秦始皇在鹹陽建都後,便在潼關的驪山上廣修殿宇,砌石成池,賜名“驪山湯”。由於傳說此處溫泉係女神所指,故驪山溫泉又稱“神女湯”,秦始皇曾在這裏洗好了瘡疾。這說明驪山溫泉具有消腫祛痛的醫療功能。
在曆史上同秦始皇並稱的漢武帝劉徹,曾在河北平山溫泉洗愈了瘡疾,因此特敕封平山溫泉為“寶泉神水”。此處溫泉位於今平山縣城西20公裏處,叫溫塘村。漢武帝能在這裏洗愈瘡疾,說明他可能較長時間在這裏坐過湯,否則是治不好瘡疾的。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在長安建都後常到陝西眉縣坐湯。這處距長安約100公裏的溫泉勝地,位於今太白山公園入口處,山環水繞,古木參天,環境十分優美。因地處龍風、鳳凰兩山環抱之中,故稱鳳凰泉。據《眉縣誌》記載,隋文帝曾在此建“鳳凰宮”作為避暑洗浴之行宮。眉縣湯浴溫泉現有大眼泉3口,水溫保持在攝氏60度左右,水質富含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對皮膚病、關節炎等疾病確有較好的療效。
唐代皇帝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都與溫泉結下了不解之緣。文韜武略兼備的唐太宗,早年東征經過遼寧鞍山湯崗子溫泉時,便親率相士們泡溫泉,展開“浴戰活動”,以練兵和歡娛身心。唐太宗晚年因為“憂勞積慮,風疾屢嬰”,便寫了一篇《溫泉銘》表達自己“每濯患於斯源,不移時而獲損”,以溫泉治風疾的願望。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他命閻立德在驪山營建宮殿,名日“湯泉宮”。從此,驪山溫泉就成了唐代皇室坐湯療病的勝地,至今留存貴妃池、九龍湯、飛霞閣等曆史古跡。
離唐東都洛陽不遠的地方,有個汝州溫泉鎮,唐女皇武則天曾三次到這裏坐湯,並在此建立了著名的“武後池”,保存至今。據《汝州文史資料》記載,公元700年1月22日,武則天“蒞汝州溫泉”行宮,她仿照王羲之在《蘭亭序》中的“曲水流觴”,命人掘地為池,與群臣環池而坐,將斟滿美酒的羽毛杯置於池中,杯借水力而飄流,流到誰麵前誰就必須一飲而盡。
汝州溫泉水溫可達攝氏30至60度,富含大量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可治療各種頑固的腰腿疼痛和皮膚頑疾。現今,這裏建有河南省離退休幹部療養院。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驪山湯浴
唐玄宗李隆基是曆史上有名的喜歡泡溫泉的皇帝。他登極後,除了5次去東都洛陽,幾乎年年都到驪山溫泉宮坐湯。楊貴妃入宮以後,唐玄宗到驪山的時間明顯增多,每年幾乎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都在驪山度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唐玄宗在驪山住了38天,天寶五載(公元746年)冬天,他對驪山的溫泉興趣大增,特意將驪山溫泉改名為華清宮。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至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唐玄宗更是在驪山住了96天。他還在溫泉宮讓大臣從長安到驪山溫泉舉行“朝賀”。此後,唐玄宗還經常攜後妃前去沐浴,直到臨死前半年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