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愛美容,護皮膚(1)(1 / 3)

皇家的美容護膚之道

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日: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日:穀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黃帝內經》

殷商至大唐之前的宮廷美容良方

中國宮廷美容,萌芽於殷商至西晉時期,形成於東晉以後,盛於唐代,發展於宋、元、明、清。相傳,殷紂王時期已有應用紅蘭花汁凝脂化妝。美婦西施善用“脂澤粉黛”,深得吳王歡心。

西漢以降,奴隸製逐步轉入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尤其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東漢馬援南征交趾,促進了中外藥材和香料的交流,以中國為主、兼容中外特色的美容化妝,開始在宮廷和貴族之間發展起來。

南北朝時期,愛美護膚之風已經時髦起來。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的愛妃張麗華,非常愛美。

晉朝的《肘後方》中記載,張麗華常用的敷麵美容藥方的原料是“雞子一枚,丹砂二兩”,雞子即為雞蛋。其製法是:雞蛋1個,丹砂1兩。雞蛋以新生的為好,在蛋上開一小孔,去黃留精,裝入丹砂細末,然後用蠟封固小孔隨同其他待孵的雞蛋一同放到窩中,讓母雞孵化,等到雞雛成取之,然後溥於麵上,可使皮膚變得光潤。此方主治麵部發黑或有雀斑者。專家認為,蛋清能使皮膚繃緊而光滑,改善皮膚營養狀況;丹砂可使皮膚變紅,從而使皮膚表層的汙垢得以消除。兩種藥物合用,可起到美容保健作用。據說,張麗華因常用此藥美容,而有一頭美發,“發長七尺,光可鑒人”。但要注意:丹砂即朱砂,含有硫化汞,有毒,不可久用!

在馬王堆一號墓中發現,西漢初長沙國丞相妻子的陪葬中,最吸引人們眼球的是香料、香囊和中草藥花椒、香茅、佩蘭、桂皮等出土,表明當時美容化妝品的研製和使用已達到一定水平。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西漢惠帝時期,郎、侍中皆敷粉黛。到了東漢,麵脂、麵湯等美容化妝品劑型已經開始流行。這一時期,作為重要香料的蘇合香已由大秦國即波斯進口到中國,並得到宮廷和貴族的青睞。

唐代“貞觀之治”後,社會逐漸富裕,愛美之風盛行,宮廷女性喜歡以粉敷麵,以黛畫眉。臘月間尤其重視美容。因此,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寫道:“月冷天寒近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門外抄名人,公主人家謝麵脂。”

曾當過禦醫的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幹金翼方·婦人麵藥》中說:“麵藥手膏,衣香藻(澡)豆,仕人貴勝,皆是所要。”孫思邈在其著作中收錄美容方139首,為宮廷美容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其後,曾在唐朝弘文館(國家圖書館)任職二十餘年的大醫學家王燾,在他撰寫的醫學巨著《外台秘要》中,錄美容方二百餘首。其中就有武則天常用的一些美容方。

唐末至清末的幹餘年間,封建社會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資本主義萌芽開始產生,美容化妝品的應用主要局限於宮廷貴族、王公大臣與富裕階層之間,美容理論和實踐又有了很大的發展。

宋代的《太平聖惠方》一書中,收錄了宋太宗趙光義在藩邸時收集的幹餘首驗方,其中就有大量的美容護膚方劑。

元初,太醫院許國禎編纂的《禦藥院方》,收集了很多美容化妝方劑。

這一時期,宮廷特別喜歡保持牙的清潔美觀,有刷牙藥、二色漆牙藥、白牙藥珍珠散、牙藥麝香散等。

明代太醫院吏目醫林狀元龔廷賢,在其所撰的《魯府禁方》中,收集魯王府美容方劑13首。這些方劑中,除了楊貴妃玉紅膏含有輕粉外,其餘均不含鉛汞之類的有毒藥,說明美容方劑的進步。

到了清朝,乾隆等皇帝非常講究美容,各種美容護膚之品層出不窮。道光時期,鴉片戰爭爆發,西方列強大舉入侵,時局惡劣,國勢下滑,但宮廷的美容之風並未衰落。

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美容秘方

唐高宗李治的皇後武則天,實際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貞觀時期所取得的統一和強盛,在武則天統治的半個世紀裏,得到切實的鞏固和發展。這位剛強機智的政治家享年82歲,是唐王朝所有帝後中壽命最長的。

她的長壽,與她善於保養和善於美容護膚是分不開的。這裏有幾個唐代宮廷常用的美容方:武則天益母草洗麵方:《新修本草》中專門記載了“唐天後煉益母草澤麵方”。用法是:農曆五月五曰,采下根苗俱全的益母草,拾掇幹淨,不能帶任何雜物。將益母草曬幹,粉碎成麵狀,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成如雞蛋大的藥丸,曬幹。然後用黃土泥做一座爐子,爐的四旁各開一小孔,爐上層和下層放上炭火,兩層間放置藥丸,點火煆製。大火燒約一頓飯時間,後用文火燒。文火煨製約一晝夜,將藥取出,涼透,放入瓷缽中,研細,過細篩子,再研,越細越好。在研的過程中,將玉粉或鹿角粉摻入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