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廣涉獵,增情趣(2)(1 / 3)

他還從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起,規定每年正月初二日至初十日,在重華宮舉行茶宴聯句活動,君臣即興賦詩,並定為家法傳承下去。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九月,乾隆帝在翰林院賜宴,分韻賦詩。在他的倡導推動下,清代上層吟詩言誌蔚然成風,朝廷裏一派附庸風雅。

乾隆作為一個業餘詩人,能有如此之多的詩作,實在令人敬佩和驚歎!

當然,乾隆身邊有專門幫他寫詩的詩從,有些詩是別人幫他寫的,或幫他最後完成的,他的許多詩也隻是應景之作,其數量雖多,但藝術價值不可與唐詩同日而語。正如乾隆帝自己所說:“雖有所著作,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

此外,乾隆還撰寫了大量文章,編成文集的就有《禦製文初集》《禦製文二集》《禦製文三集》《禦製文餘集》,共1350餘篇。另有《清高宗聖訓》300卷。

寫字作畫,陶冶性情

中國曆代的皇帝大都經過嚴格的書法訓練。這既能提高他們的文化藝術素養,又能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這是因為,書法是中國藝術的核心,又是一種動靜結合的健身功夫,因此,書法家往往健康長壽。書法同繪畫同源,愛好書法的人,也常常喜歡繪畫,而且出手不凡。

在中國的曆代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書法造詣堪稱一流。書法評論家認為,唐太宗的書法深得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之遺風,字體雄渾蒼茫,風格道勁飄逸,字裏行間透露出他的大家風範和王者氣度。這一點,從他的代表作《晉祠銘》和《溫泉銘》兩座碑文中,就可以領略一二。

唐太宗雖然從小跟隨其父唐高宗李淵南征北戰,但他熱愛書法的秉性不移,並把王羲之尊為“書聖”,一有空就臨摹王羲之等書法大家的作品。唐太宗在位期間,為了倡導書法藝術,特地頒詔設置了弘文館,委任書法名家擔任書法博士,專門培養書法人才,並下詔京師五品以上的官員必須到弘文館學習書法。在唐太宗的推動和影響下,高宗、睿宗、玄宗、肅宗等皇帝都十分愛好和提倡書法。因此,唐代書法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麵,諸如褚遂良、歐陽詢、孫過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等書法大家紛紛脫穎而出,名噪一時,而且對中國書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唐代的書法同唐詩一樣光彩奪目,彪炳日月。

提到帝王將相的書法,不能不說宋徽宗和宋高宗這兩位宋代頗有名氣的皇帝。

宋徽宗趙佶,是北宋的第八位皇帝,也是北宋最後一位皇帝。在被稱為“積貧積弱”的宋代,宋徽宗偏聽偏信,重用奸臣蔡京為相,推行苛政,勞民傷財,並迷信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還培植私黨,禍國殃民,終於導致金兵南下,北宋滅亡,在政治上可謂一個昏君。但此公卻在書畫藝術上天賦甚高,一生癡心書畫創作,在書法史上推出了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金體原稱瘦筋書,意為筆畫瘦勁筆力金堅。此類書風來自“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落筆雄奇,堅勁有力,並吸收了“初唐四家”中有著“瘦硬勁逸”之風的薛稷等書法大家的優點。這種瘦金體影響深遠,至今仍有“書貴瘦硬方通神”之說。宋徽宗所書《瘦金書千字文卷》保存在上海博物館,為他23歲所作,是一件稀世之寶。

宋徽宗還是一位傑出的畫家,給後人留下了價值連城的繪畫作品。他的傳世畫作有《芙蓉錦雞》《池塘晚秋》《聽琴圖》等,並擅長賦詩作詞,故其畫作充滿了詩情畫意。

作為“南宋第一帝”的宋高宗趙構,同其父宋徽宗一樣,在政治上昏庸無能,偏安一隅,不思進取,雖說也曾任用了嶽飛等抗金名將,最終還是聽信秦檜讒言謀殺了嶽飛等忠良,但其書法也頗有造詣。據史書記載,趙構自幼便好書法,登極後,在金兵步步南下侵襲的時候,他竟然“訪求書法名畫,不遺餘力”。至晚年,他在自己所著的《翰墨誌》中說,“凡五十年間,未始一日舍筆墨。”他的書法初效其父徽宗,繼之又學米芾,再學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等,終至追摹魏晉法度和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歸,而自成一家。他曾自謂道:“餘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舍,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他認為:“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麵壁信手之愧。”他自己善摹《蘭亭序》,還將臨摹品贈予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讓宋孝宗學書。在高宗影響下,南宋幾乎掀起了一個學書高潮。宋高宗著有《翰墨誌》一卷,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幹字文》《光明塔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