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新的博弈緊隨在赤壁之後從科索沃外爭與內鬥說起(2 / 3)

三氣周瑜,把一個年輕精力充沛的周瑜竟然活生生給氣死了。

就在這第三氣中,讓我們來看一看雙方各施出什麼樣的計謀來吧。

首先是劉備一方,劉琦死了,按規定劉備這時就應當歸還所借的荊州,但諸葛亮繼續耍賴。劉備運用了他那表演的天才,痛哭起來,說是本來想去取了西川再還荊州,現在想到益州的劉璋是劉備的弟弟,不忍心去取他的那塊地盤。

我們把這次劉備的表演歸納成:耍賴哀告計。

而周瑜一方呢?既然你劉備不忍心去取西川,我周瑜可以幫你去取。但是,西川如此遙遠(從孫權的江東要經過荊州才可到達西川,就今天來說,就是從江西途經湖南到達四川),無疑是一次遠征。當然,周瑜並不是真的要去幫劉備取西川,他使的是“假途滅虢”之計,說是借道經過,其實想吃的這塊“肉”就是荊州。

當然,諸葛亮不會讓他得逞,所以這次周瑜的計謀又落了空,氣得周瑜第三次箭瘡複發,墜於馬下。就是這一次之後不久,周瑜就一命嗚呼了。

我們從以上的介紹來看,三氣周瑜的諸多情節,完全是因為東吳想要討回荊州,而劉備一方堅持不給而產生了矛盾和摩擦。

代表孫權的周瑜把“美人計”、“假途滅虢”計等多種計謀都使到了,而劉備一方別各種推托與借口也用遍了。結果,東吳不但沒有拿到荊州,反而賠上了周瑜的一條性命,你想,東吳能心甘情願地認輸嗎?

孫、劉兩家的矛盾肯定在不斷地升級、惡化,而這種矛盾不斷升級的最後結果,就是孫、劉兩家不得不最後攤牌,以武力來解決問題。

孫權要攻打劉備,就必須解決他的後顧之憂。他怕的是如果他與劉備反目,曹操再度南下,他就兩麵受敵,而如果他與曹操結盟,那麼就可以專心對付劉備了。

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孫權與劉備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赤壁之戰時與曹操的結怨則下降到了次要地位。結盟關係開始發生微妙的、卻是根本的變化。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在這個世界上,要說存在著行為原則,那就隻有一個,那就是“利益原則”。有一個說法,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蘇三方巨頭在商談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時,會議之暇,三巨頭一起散步。斯大林說:“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羅斯福加了一句:“世界上也沒有永恒的敵人。”丘吉爾就說道:“世界上隻有永恒的利益。”也有另外一種版本,說是這_:i句話都是丘吉爾說的。又有資料記載,說這話的是英國史學家羅伯特,他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們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隻有永恒的利益。”不管這話是誰說的,意思隻有一個,在這個世界上,朋友與敵人都是相對的、暫時的,而利益則是永恒的。

如果說兩個集團或國家能夠結成聯盟,那是因為他們的利益一時取得了一致;如果他們反目,也說明他們為了利益而爭搶了起來。現在,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之地成了主要矛盾,他們以前的結盟在無形中瓦解了。

劉備向西發展,取得了劉璋的益州,而他仍然不肯歸還荊州,自己到益州那裏當了漢中王,讓關羽守荊州。我們在前麵說到,關羽隻是一員勇將,驕傲而無謀。這時諸葛亮也跟著劉備到了益川,這樣一來,關羽就等於孤軍懸於東吳的嘴巴邊上了。

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為了把曹操的軍隊趕出襄陽、樊城一帶,發動了對曹操的戰爭,領兵向北進擊。曹操派徐晃和於禁增援駐守在襄樊的曹仁。這時候正是夏季,這一帶連降暴雨,樊城被洪水包圍了。關羽統率水軍連日猛攻,於禁守不住樊城,隻得率領部下投降。關羽緊接著發兵襄陽,曹操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芳先後投降了關羽。而這時許都以南地區的老百姓也紛紛起兵響應關羽。在連吃敗仗的情況下,曹操曾經組織廷議,討論是否遷都,以避開關羽的鋒芒。對於關羽的節節勝利,孫權開始不安起來,因為荊州現在還是三分天下,大家還能保持住一種平衡,如果荊州全被關羽得了去,曹操退出荊州,他孫權在荊州的地盤恐怕也會丟失。曹操手下的司馬懿看出了這一點,認為表麵看起來孫劉兩家結成了聯盟,但是孫權並不想看到關羽的勝利。所以司馬懿建議曹操勸孫權在後麵攻打關羽,條件是將江南分封給孫權。曹操覺得司馬懿的意見有道理,就寫信給了孫權。於是孫權親自率領重兵沿江北上,並派呂蒙為前部,直趨江陵。

呂蒙為了不讓關羽發現他移兵的舉動,就將自己的軍船偽裝成了商船,把精兵強將埋伏於船艙之內。上麵搖櫓的士兵都扮成了平民百姓。他用突然襲擊的辦法抓捕了沿岸關羽的守軍,在關羽的軍隊無察覺的情況下,呂蒙的兵馬突臨城下,關羽留守在公安的士仁和留守江陵的糜芳隻得先後開城投降。呂蒙奪取江陵以後,先安撫兩城的百姓和關羽的將士家屬。後方失守的消息傳到前方,前方將士鬥誌瓦解,都擔心家屬的安危,無心再戰。關羽聽說江陵失守,立即向南撤退,同時他派人到上庸要求劉封和孟達派兵增援。但是這兩人都以上庸新定,需要有兵防守為借口,拒絕派兵增援,致使關羽孤立無援。

關羽繼續向南撤退,對於撤退中的關羽,曹操沒有派兵馬追趕。這一招十分高明,一者是把打擊關羽的責任都嫁禍孫權;二者是避免補權方麵由於這種追趕而防備曹操,留下關羽與孫權相鬥,對曹操是更為有利。關羽自知勢單力孤,乃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孫權使人誘降,關羽以偽降作為掩護出逃。這時候他手下的兵卒都走散了,隻剩下隨從十餘騎跟著外逃,孫權派出潘璋等將斷其逃路。十二月,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俘獲,砍去了腦袋。曹操為了表示他說話算話,就表奏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從此,孫權便襲取了原來劉備所占據的荊州部分地區,控製了三峽以下長江沿線。

從這段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為了對付關羽的進攻,開始聯合孫權了;孫權為了奪回荊州,也開始同曹操合作。這樣,不僅關羽孤立了,遠在益州的劉備也鞭長莫及,無法派兵增援。於是,孫權與劉備的荊州之爭,便以犧牲關羽茭代價,最終以東吳得到了劉備所占的荊州之地而暫告一個段落。

在這個過程中,依然是計謀不斷,例如呂蒙的偽裝欺詐之計就是一例。

而曹操故意不追關羽,讓孫權獨攬殺關羽之功,是想把殺關羽的責任推紿孫權。孫權也並不傻,他將關羽的人頭封在盒子裏,送給曹操,表示這是為了替曹操複仇而為的。兩家的送來推去,目的是想轉移劉備仇恨的視線。

這一個情節,我們可以稱它為“關羽人頭的博弈”。

先看孫權一邊的策略:

張昭從建業趕到孫權的身邊,對孫權說道:“今天主公殺掉了關羽,江東的禍就不遠了。關羽與劉備在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就說要同生共死的。現今劉備有了兩府的兵馬,再加上諸葛亮的智謀,張飛、黃忠、馬超、趙雲的勇毅,勢力已經很大。如果他聽說關羽被您殺了,一定會起兩川之兵,奮力前來報仇的,這樣,恐怕東吳也難以對抗的了。”孫權聽了張昭一說,很是吃驚,他問道:“那我們怎麼辦才好?”張昭說:“我這裏倒有一計,可以解東吳的危急,也使我們得到的荊州固若磐石。”孫權問他是什麼計策。張昭就說道:“今天曹操擁兵百萬,虎視眈眈,劉備想要報仇,就必然要同曹操議和。若他們兩處連兵而來。我們是不可能有勝算的。不如我們先派人把關公的人頭,轉送給曹操,讓外界覺得,我們殺關羽,是曹操叫我們幹的,這樣劉備必然痛恨曹操。最好的結果,是西蜀的兵馬,不打東吳而轉向打曹魏。我們坐觀勝負,從中取事,這是上策。”

張昭這一計,是嫁禍於人。把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等於把仇恨移到了曹操那裏去了,即使劉備不打曹操,起碼他們兩家聯合的可能性不存在了。

那麼,關羽的人頭送到曹操那裏之後,曹操會怎樣對待呢?

曹操從摩陂這個地方班師回到洛陽,聽說東吳把關羽的人頭送來了,他起先是非常高興,說道:“現在雲長已死,我睡覺也能睡得著了。”這個時候,台階下有一個人出來說道:“大王,這可是東吳的嫁禍之計呀!”曹操一看,是官至主簿的司馬懿。就問他這話是什麼意思。司馬懿說道:“當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宣誓同生共死。現在東吳殺害了關羽,他們怕劉備複仇,故意把人頭送給我們,讓劉備好來恨大王,不去攻東吳而來打我們,他們卻在一旁揀便宜。”曹操是個明白人,當然一點就透。他問這件事怎麼辦好?司馬懿就說:“這事容易,大王可以把關羽的首級刻一香木的軀幹與人頭配合起來,用大臣的禮節安葬。劉備知道了以後,必然深恨孫權,盡力南征,那時我們就可以坐山觀虎鬥了。如果蜀國勝,我們幫他們打東吳;如果東吳勝,我們幫他們打劉備——其實,如果他們兩國滅亡了一國,另一國也離滅亡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