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曹操的敗軍會走哪條路呢(2 / 3)

因此,我們有必要問一下,對於這樣的問題應當如何判斷呢?諸葛亮果真是如此神算,說曹操走那條路他就走那條路,一次也沒有“輪空”嗎?

對不確定性問題如何決策

不確定性的問題是最難決策的一種,你把兵派到大路上去了,對方走了小路,你就是失算;你把兵派到小路上去,對方卻走了大路,你又失著。像關公等曹操碰個正著的情形,從理論上講,其概率隻有一半。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決策呢?

博弈論者主張采取一種“混合策略”。

“警察部門負責一城市中某一區的治安。警察要對該區的A、B兩地進行巡邏。假定該區有一群小偷,要去偷盜。警察要防止小偷的偷盜,但因為設備有限,隻能用一部警車來巡邏,所以他們也隻能去一個地方。假定A地需要保護的財產價格為2萬元,B地的財產價格為1萬元。若警察在某地進行巡邏,而小偷也選擇去了該地,因怕被警察抓住,便沒有對該地財物進行偷盜,若小偷選擇了警察沒有巡邏的地方,則小偷的偷盜就成功了。警察怎麼巡邏才能使效果最好?

“對於這個例子,警察的一個最好做法是,警察擲骰子決定去A地還是B地。假定用6個麵的骰子決定去A地還是B地,擲到1-4點去A地,擲到5、6兩點去B地。這樣警察有2/3的機會去A地進行巡邏,1/3的機會到B地。

“而小偷的最優選擇是:以同樣擲骰子的辦法決定去A地還是去B地偷盜,隻是擲到1-4點去B地,擲到5、6點A她,那麼,小偷有1/3的機會去A地,2/3的機會去B地。

“假如按這種辦法巡邏,警察此時的期望得益是:7/3大於2。警察按此辦法操作比隻巡邏A地的收益得到了提高。

“而小偷的收益:一旦警察采取混合策略,小偷也采取混合策略,其最優混合策略下的收益為2/3。

“警察與小偷之間的博弈,如同小孩子之間玩剪刀一石頭一布,的遊戲,在這樣一個遊戲中,不存在純策略均衡。對每個小孩來說,自己采取出剪刀,、布還是石頭的策略應當是隨機的,不能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策略,哪怕是。傾向性的策略。如果對方知道你出其中一個策略的可能性,大,那麼你在遊戲中輸的可能性就大。因此,每個孩子的最優混合策略是采取每個策略可能性的1/3。在這樣的博弈中,每個小孩子各取三個策略的1/3是納什均衡。”(潘天群:《博弈生存》,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博弈論者的這種混合策略解決問題了嗎?我們不知道它在經濟學中是否能較好地解決現實問題,但起碼在警察與小偷的博弈中,其實並沒有解決問題。

美國遭遇到“9-11”恐怖襲擊,這令美國政府和人民警醒,總想著如何去防止將來發生類似的襲擊,因此加強了國內安全部門的力量。但是即使是這樣,美國也不可能預計下一次襲擊的時間和地點。

亞因為如此,美國的五角大樓竟然為這種預測開設了一個賭局,利用預測來掙錢。請看這樣一則消息:

約旦國王會被推翻嗎?阿拉法特會遭暗殺嗎?……據美國廣播公司2003年7月29日報道,要不了多久人們也許將有機會到一個新建的網站上以匿名的方式對未來即將發生的恐怖事件“賭”一把。不過讓人跌眼鏡的是,開設“賭局”的絕非那些不入流的網絡賭博公司,而是美國國防部的五角大樓。

據悉,五角大樓已經投入了75萬美元並打算在未來兩年內追加800萬美元興建一家名為“政策分析市場”的網站,以便讓學者和分析家對世界各地——尤其是中東地區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作出預測,達到預先阻止恐怖襲擊的目的。

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這個所謂的“政策分析市場”是一個類似於期貨交易市場的係統,由美國五角大樓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和兩家私營公司聯合開發。

在當年7月28日的一份聲明中,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表示,五角大樓之所以要建立“政策分析市場”網站,是期望借鑒商業市場的分析模式,“創造一個國防部的早期預警係統,從而避免恐怖事件的發生。”

五角大樓在網站上介紹說,“政策分析市場”主要以預測“中東未來”為主——從埃及、伊朗、伊拉克、約旦、沙特阿拉伯、敘利亞和土耳其等國的經濟健全程度、社會穩定性、軍事部署到美國經濟與軍事的介入等項目一應俱全。當然,有幸應邀參加“政策分析市場”的人也非尋常之輩,他們全都是資深國際問題專家和分析人士。

據悉,“政策分析市場”的運作方式和期貨交易市場相似,而參加預測的專家就是“交易人”。“交易人”將根據自己的判斷,對未來一些“特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預測。

和期貨市場一樣,預測以買賣期貨的方式進行。那些認為某個事件將發生的“交易人”,可以購買一介期貨合同,而認為事件不可能發生的人,可以出售期貨合同。如果後來事態的發展證明了“交易人”的預測是正確的話,那麼他也能獲得相應的利潤。因此,每個“交易人”都必須盡量準確地預測未來國際局勢的行情走勢,力求通過買低賣高賺取差價。(消息摘自2003年8月3日《法製日報》)

這則消息告訴我們,到目前為止,像曹操是敗退大路還是華容道這樣的問題,仍不會有100%的準確預測,因其沒有,才無法確定勝負,才使許許多多的比賽和博弈充滿了魅力。混合策略告訴我們的是,在兩種不確定走向的情況存在時,我們必須采用兩頭兼顧的辦法。自然,能夠兼顧是很好的,萬一像行路那樣。我們走在一條十字路口,一個方向是生,另一個方向是死,一旦確定走了過去。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走(就像人生是一條單行線走過了再不能重新來一樣),那就連兼顧的辦法也行不通了。

最高的智謀是前期的預測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在這樣一個概率麵前斷定什麼是可行什麼是不可行的,而最後是非得要走其中一條道路,那麼,問題又回到諸葛亮和曹操的鬥智鬥法上來了。即當諸葛亮要猜測曹操的行為時,如何有最高的測中率;而曹操也一樣,最好能夠猜中諸葛亮的心思,盡量擺脫被抓住的命運。

在曹操到底是走大路還是走小道的問題上,我們實際上已經看出,諸葛亮與曹操之間的博弈,已經建立起雙方博弈的曆史,這就是諸葛亮積累了和曹操前幾次鬥爭中的經驗、教訓,了解了曹操這個人的脾氣、性格以及智謀高下的程度。尤其是這樣一點被諸葛亮抓住了:曹操多猜疑,懂兵法。這正是他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一見到華容山頭上放起狼煙,他就估計這是疑兵之計,猜測蜀兵不會在小道上設卡,而諸葛亮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反其道而行之,截住了曹操和曹兵。

要是沒有前麵博弈的曆史,要是連任何其他的信息也沒有,諸葛亮是無論如何也不好作出判斷的。他的判斷隻能是盲人瞎馬。

在這種時候,諸葛亮和一個什麼分析都不會的一介武夫一樣,隻會說出“管他曹操是走哪裏,你們到大路上去堵他就是了,堵著了是我們的運氣,堵不住是曹操的運氣!”

若是說諸葛亮的這種預測有什麼訣竅的話,那就是他“三段論”的思考方式。

第一段:按照普通人的思維來看,如果在那個地方有了煙火,有了動靜,就肯定是有兵在那裏把守著,要是魏軍再往那裏走,就有危險,等於撞在槍口上了(這就是辯證法所講的第一階段——肯定,也正是關羽和曹操諸將們的想法)。

第二段:懂兵法,善思考的人可不這樣想,他想的是,那是劉備的軍隊故意弄出來的動靜,為的是阻止我軍向那個方向撤退,而其實很可能那裏根本沒有兵馬(辯證法所講的第二階段——否定,這是曹操這種人的思考方式)。

第三段:預計到曹操是個既懂兵法又多猜疑的人,他最有可能產生第二段的那種想法,所以平常人認為不能走的地方他反而會走,因此,這種疑惑反而會讓曹操堅定走華容小道的決心,那麼,阻擊就應當到華容小道上去(這是辯證法的第三階段——否定之否定,這也是諸葛亮這種人的思考方式)。

聰明人與聰明人的鬥智鬥謀往往在這樣的地方,他已經想了他人所想,他最後的想法是建築在他人想法的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