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像那個智力測驗:誰的頭上戴上一頂黑帽子?
有甲、乙、丙、丁4個人,他們的頭上各戴了一頂帽子。主持者說,在你們中間有一個人戴著黑帽子,你確定一下自己頭上戴著什麼幅子?
甲看到了乙、丙、丁3人都戴著白帽子,他開始不敢吭聲,因為他看不到自己頭上戴著什麼顏色的帽子。於是他開始猜測別人的心思——假如乙不知道自己頭上戴什麼帽子,但乙看到了甲頭上戴著黑帽子(這是假設),那麼,唯一的一頂黑帽讓甲戴了,乙自己肯定猜中自己頭上戴的是白帽子——乙就會舉手報告。當然,丙與丁也會有如此的思維。但是為什麼他們3人都不吭聲呢?不吭聲表示他們並沒有看到黑帽子,而是看到了白帽子,於是懷疑自己頭上是一頂黑帽。既然如此,他們不吭聲,我——甲就敢於吭聲了,“我頭上也戴著一頂白帽子!”甲的肯定是建築在乙、丙、丁三人思維基礎上的,因此他是最聰明的人。
從上麵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博弈的雙方都不是靜止的,都是在積極地互動著,都在想方設法地對付自己的對手,因此我們必須在動態中考察這種博弈,這才會更有勝算。
三段論的思維方式,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
第一階段:“我”的初始判斷和行動方案。
第二階段:“我”猜測對手是在如何判斷“我”的,“他”可能會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第三階段:根據對手的思路和可能的行動方略,修改“我”自己的行動策略。
隻有經過了這樣一個反複,才能最後定下自己的行動策略。
所以,三段論式思維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換位思考。諸葛亮要站到曹操的立場上(包括模仿他的多疑的性格)去思考,要是曹操看到了山上有煙火點燃,曹操會怎樣想?會作出何種決斷來?
揣測——預測的一個重要法則
我們可以再把三段論的思維濃縮成一個問題來理解。
無論你是先從自己的想法開始,再猜度對手的想法,還是最後根據對手的想法修改自己的設想,這裏麵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猜準你的對手是如何想問題和如何“出牌”的,把這一點測準了,勝利就有了相當的把握。
猜測博弈局中大的形勢,猜測具體進行時中的小局勢,猜測對手的脾氣、性格、心理,然後進行綜合的分析判斷,最終得出自己的行動方針。這一切的活動我們都可以說是一種揣摩,揣摩得從自己的行為開始,揣摩錯了自己的行為就會失策,一切行動的正確與否都建立在對手會出什麼樣的“牌”這種猜度上。這是決戰決勝的前提,無論是軍事家、企業家、政治家,還是其他的什麼家,無不如此。
1839年3月,林則徐奉命到廣州禁煙,許多外國的鴉片販子和中國走私商,都不把林則徐放在眼裏,他們認為結果仍像前幾次一樣,雷聲大,雨點小,不過是又一次走走過場罷了。
林則徐到達廣州之初,也的確不太張揚。因為他明白,外國的鴉片走私者與中國的鴉片販子,連同地方衙門、水師將台等,構成了一張嚴密的販毒網。要撕毀這張網,絕非易事。於是林則徐把欽差大臣的行署設在越華書院。然後以欽差大臣的名義召集廣州越華、粵秀、羊城書院的肄業生數百人,聲言要親自出題考試,檢查他們近來的學習成績。實際上,林則徐是在試卷內夾了紙條,命所有參加考試的學生們就個人知道的有關鴉片問題都寫出來。如走私鴉片者的名字、地址,販運鴉片的時間、途徑、數量及手段等,還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以及知道何人有行賄、受賄情形,等等,這種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又使林則徐掌握了許多重要的情況。
經過這樣一次暗中調查,林則徐一麵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嚴打中國的走私、販賣鴉片者;另一麵又組織力量,通令嚴密監視英、美等國的大鴉片販子。林則徐放出話去,“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許多外國鴉片商人看到形勢不妙,企圖溜之大吉,結果都被林則徐派出的清兵及當地百姓截獲。英、美鴉片商一看動了真格的,隻好交出237萬多斤鴉片。林則徐又親自指揮,於1839年6月3日在廣州虎門海灘燒毀了收繳的全部鴉片。
林則徐如果對這張販毒網認識不足,一開始就十分張揚,並說出自己要如何如何辦理,那麼萬一走漏了風聲,這些中外的鴉片商人,不是把鴉片轉移了,就是自己逃得幹淨,等林則徐一走,他們又會卷土重來了。他一開始不打草驚蛇的行動,就是基於對當時廣州嚴峻形勢的估計。
還有一個例子是東漢時期的事情。
竇憲是東漢和帝時的一位權臣,他仗著自己的妹妹是皇後,在朝中驕橫跋扈,大大小小的官員沒有不拍他馬屁的。
有一年,竇憲納了一個小妾,各地官員都爭著送禮慶賀。漢中郡的太守也準備了一份厚禮準備派人送去。太守手下有一位叫李命的官員,很有智慧。他早已看出竇憲專權,行為乖張,樹敵太多,料定他日後必有殺身之禍,因此勸太守不要與竇憲來往。他說:“有史以來,專橫擅權的外戚,有幾個能有好下場的?現在竇憲以將軍和皇親國戚自居,為所欲為,他的倒黴日子快要到了。希望大人能一心一意地敬奉皇上,不與竇將軍來往,這份禮物最好也不要送,免生禍災。”太守聽了很為難,但是還是怕得罪了竇憲,仍想把禮物送去。李命見阻止不了,就前來主動請命道:“大人執意要給竇將軍送禮,我也沒有什麼話說,隻是請您把送禮的差事交給我來完成,保證使大人滿意。”太守同意了。
他命人攜帶著禮品上路之後,一邊慢行,一邊叫人不斷打聽京城裏的動靜。因為當時朝廷中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又流傳著皇帝對外戚積怨很深的消息。根據所得到的情況,李命估計在不長的時間裏,朝中就會發生變故。所以他這樣慢吞吞地走,就是想拖時間靜觀其變。不幾日,當他們走到扶風的時候,從京城裏傳來了竇憲自殺身亡的消息。原來和帝(當時年僅14歲)得知外戚集團中有人要謀害自己,就支持中常侍宦官鄭眾,捕殺竇憲同黨。竇憲就隻好自殺了。李命聽說後,淡淡一笑,立即吩咐隨從,折返漢中郡,向太守複命。
竇憲的事牽涉麵很廣,在他的親信及與其交往的人中,被疑者不少,被殺、關、管的也很多。唯獨漢中太守,因沒有什麼交往,而且也沒有上送禮冊的名單,安然無恙。太守經此事後也佩服李命的頭髒和為人,對他倍加信任。
李命的智慧在於對竇憲事件估算的正確,他是根據當時朝中宮廷鬥爭的嚴酷形勢和竇憲的為人而得出來的結論。當然,至於竇憲什麼時候倒黴,這還得根據當時宮廷鬥爭的情況而定,也可能早幾天,也可能晚幾天。要是再晚幾天,李命已經到了京城,那他不是將禮品送上,就是另想辦法拖延了。不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命的策略,是建立在對於大勢和對方(竇憲)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沒有這種認識,他不可能產生這樣一種行動。因為這份禮送不出去,不僅漢中太守對他不滿意,竇憲也會不滿意漢中太守,李命在那裏就不好混了。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決策,不外乎有這樣幾個方方麵麵的考慮:
1。對大形勢的估計,包括是有利於“我”還是有利於“對手”的判斷。
2。小生存環境中局勢的估計、判斷。
3。在與“對手”交往的曆史中,在過去的經驗中,找出“對手”在這一博弈局中可能的思路和設想。
4。對“對手”的性格、人品、脾氣,以及他的思維模式與行為模式的摸底與估計。
5。是否有可以利用的外援力量來組織成聯盟和合力,是否可以借助法律和規則贏得勝利?
6。在“對手”思路之上產生出來的“我”方思路,有沒有經曆否定之否定的變化,是否是最優策略?是否能勝出對手一籌?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對對手情況的了解和及時掌握信息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對對方一點也不了解,你麵對的是一隻“黑箱”,你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分析與判斷,那這一切算計全部都是“白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