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捕捉曹操與曹軍的“軟肋”攻擊敵人的“軟肋”非常重要(2 / 3)

捕捉戰機其實是尋找“時機軟肋”

由於是從軟肋說起的,那麼我們也可以把敏感的時機叫做“時機的軟肋”。隻有抓住了“時機的軟肋”,擊敗對手才最為容易。

乾隆皇帝的寵臣和珅這個人物已經上過許多電視劇,已為我們所熟悉。和珅跟著乾隆帝長達二十餘年,始終寵幸不衰,這期間不是沒有人告他的狀,而是不斷有人告狀,卻始終告不倒他,他的地位反而愈來愈鞏固。在這段時間裏,凡是告他狀的人,都遭到了迫害。和坤被告倒,是在乾隆這個太上皇死去的第三天,嘉慶皇帝正式執政的時候。乾隆是個英明之主,但是他有個癖好,不僅要求身邊的高官有才能,而且外表要長得漂亮。在曆史上,真實的和珅是個美男子,正合乎乾隆的要求,而且他“善謔”,喜歡講些詼諧的話語逗皇帝老兒開心,是個大活寶。此外和珅與皇帝一家有聯姻關係,乾隆最鍾愛的第十女和孝公主,嫁給了和珅的長子;和坤的女兒嫁給了乾隆的堂侄;和坤的侄女嫁給了乾隆的孫子。這樣一個和坤,乾隆當然是舍不得拋棄他。但是他與嘉慶的關係就不一樣了,和珅和嘉慶的關係較為緊張,並且為阻止嘉慶上台還使過“絆子”。嘉慶早就想對他下手了,隻是乾隆皇帝在世,他不敢為之。一旦老皇上駕崩,他自然毫不留情地懲治和珅。因此,乾隆在世時,任何人告狀都不會有效果;在乾隆謝世後,任何人告狀都會有作用。問題不是很明顯了嗎?乾隆也好,嘉慶也好,都可以被看做是與和坤博弈的人,乾隆一死,和坤頭上的保護傘沒有了,換上了一把懸著的劍,和坤的整個命運就改觀了。

我們把這種情況可以看做是博弈中小環境(或大環境)內的若幹因素起了變化,這種變化對博弈之人的影響非常大,本來有利於甲的形勢,可能會向有利於乙的局麵轉化,而且,環境的因素(表示外界支持力的因素)不是一直不變的,而是時時在變化的活躍因素,這很有點像萬花筒一樣,一晃動一個模樣,在這樣一種不斷變化的態勢中,善於看清形勢的聰明人就會瞧準有利於我而不利於對手的敏感時機發起攻擊。就戰爭而言凡是從遠方長途跋涉來攻打的部隊,宜速戰速決,這是因為他們帶的糧草有限,軍隊經過長途行軍打仗過於疲勞,而且水土不服,容易生病,再加上遠離家鄉,易喚起思鄉病,因此不能久戰。我們一定知道十麵埋伏的故事。項羽的兵馬被韓信十麵埋伏,本來是想堅守的,結果張良編了些楚國的歌曲讓士兵傳唱,一時間楚軍外圍的楚歌不絕於耳,項羽的楚軍一聽到鄉音,都紛紛放下了武器,即使不放下武器的也失去了戰鬥力。

而東吳的部隊,則宜緩戰。因為曹軍新來乍到,帶著一股銳氣,難以抵擋,這時候同它決戰最不明智,而時間越長,對東吳越有利,因為孫權一方是在自己的家鄉作戰,這星不乏民眾的支持和糧草的供應,拖多長的時間軍隊的戰鬥力都不會受到影響。

讓我們看一看曹操這次戰鬥所花去的時間。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劉表。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劉琮投降,劉備逃到夏口。於是諸葛亮到了東吳,與孫權商量共拒曹操,這應當算是赤壁之戰的起始時間了。

十一月二十日,諸葛亮借東南風,周瑜開始攻擊曹操。

這就是說,曹操軍隊南征的時間是四個月,在長江邊上一共待了兩個月之久,卻始終沒有向孫權的部隊發起進攻。雖然說他打下了荊州,得到了許多劉表的糧草,吃是不用愁的了,但是士兵們水土不服,多染疾病,加上思鄉病愈來愈嚴重,曹軍的士氣已大大受損。但是曹操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是站在鐵鎖連成的大船上,橫槊賦詩,對酒當歌。

當然,我們還不能說曹操沒有想著如何打仗,因為他要使用水軍,就必須訓練水軍,把那些旱鴨子訓練成水鴨子,必須待以時日,他沒有進攻舉動,很可能是因為蔡瑁、張允所說的水軍沒有訓練好,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等他的水軍訓練好了,他這支軍隊的士氣也完全沒有了,沒有了士氣的軍隊如何還能夠打仗呢?

但是東吳軍卻不一樣,他們本來就在家鄉之地,糧草不缺,士氣高昂,加上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得到了十萬支狼牙箭,這是對器械方麵的極大補充,並且假投降也準備好了,放火的硫黃及引火之物也都準備好了,所以才有“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一說,隻要東風一起,就可以立即發動總攻。這萬事俱備就是最充分的準備,東風一吹便是時機的到來。因此周瑜擊敵的最佳時機,就是在東風刮起來的那三天裏,而且不能在三天的最後一天,應當在第一天。因為當東風刮了兩天之後,曹操他們萬一醒過味來,加以防備,整場東風就等於白吹了。

還有一個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益州的例子,可以說明時機的極度重要性。

曹操征伐張魯,平定了漢中。謀士劉嘩曾向他建議說:“您以五千步兵討伐董卓。向北攻破了袁紹,向南征服了劉表。天下的州郡土地,十有八九被您兼並了,因而威震天下,名揚四海。現在您兵臨漢中(攻打張魯),蜀人聞風喪膽,城池失守。照這個樣子向前推進,蜀地用一紙檄文就能夠平定了。劉備,是人中的豪傑,他雖然有智慧,但他得到蜀地的時間還很短,蜀地的人民尚未依附於他。現在您攻破漢中,蜀人得知後非常震恐,形勢對劉備非常不利。以您的神明,如果借勢對劉備加緊攻伐,沒有打不勝的道理。要是您稍鬆懈一下,劉備有明察事理的諸葛亮為丞相,有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為上將,蜀人一旦安定下來,據守險要,那就不能輕易侵犯了。今天您要是不攻取,必定會成為後患。”

對於如此中肯的意見,曹操沒有聽進去。

過了七天,到曹操這裏來投降的人不斷向曹操報告:“劉備控製不了蜀地,他懼怕您要侵入他那裏,一天內驚恐數次。而劉備的能耐就是連續斬殺勸降者。”聽了這話,曹操心動了,就招來劉曄,問他:“你看現在是否還可以進攻?”劉嘩卻回答道:“現在蜀地已經被劉備初步平定,不能再進攻了!”

劉曄所說的,就是曹操進攻的時機喪失了,而劉備卻在短短的時日裏已經養成了氣候。僅僅過了七天,形與勢都發生了變化,一個好機會失去了。

世間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是如此,“台下三年功,台上十分鍾”。戰爭的準備時間總是漫長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在對立的雙方或三方相對峙的階段裏,即使並未正麵相對,其實也是在準備。一切的冷戰都應當算是博弈的準備,但真正打起來的時間都不會太長,一般是一天或者數天就結束了戰鬥,分出了勝負。這一天或幾天的選擇極其重要,就像三國赤壁之戰那樣,就得選擇東南風起來的第一天,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機,一切的準備都將白費力氣了。因為攻擊的時機一過,力量的對比就發生了變化。我們在前麵已經作了數量上的比較。曹操軍隊以八十萬人計算,數量的計分是“8”,周瑜的軍隊隻能算是“1”,而劉備的軍隊隻能算是“0.15”,而這場風加上放起來的火帶給孫、劑軍隊的力量,很可能是“10”。一旦失去了這個“10”,就像普希金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漁翁的老婆一樣,就一下子從女皇重新跌回到平民,依然會在自家破屋的門口用那隻破木盆洗衣服。

這就是說,在一場漫長的對抗之中,最佳的攻擊機會隻有一次、兩次,而這一次兩次中間,能夠發動進攻的時間隻是短暫的一個“點”,失去了這個“點”,也便失去了勝利。

“三而竭”就是周期走勢的最低點

每個人一生的軌跡,是走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裏,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也會遇到不一樣的上司與下屬。同父母、嶽父母、親朋好友的關係也在不斷地變換中。自然還有天時與地利的變化,還有各種想象不到而突然出現的好運與災禍。不管是出自這個人身體內部的病災還是外部情況的變異,恐怕都有幾百個變量因素在影響著生活在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因此,人的際遇不可能是不變的,而應當是多變的,人生的軌跡就像是一條股票曲線,隨時在起伏漲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