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一個集團,都同樣如此,無論是中國的漢朝、唐朝、還是宋朝,都會從興盛走向衰落,然後被另一個朝代所代替,我們還沒有看見過一個朝代能真正強盛到永遠,一個皇帝真能活過百歲,更不必說是萬歲。要是在對手的旺勢,卻是你的劣勢時發起攻擊,結果肯定是不利的。要想戰勝對手,就必須在對方周期的低落點,在我方周期走勢的高漲點發起進攻。大家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什麼意思呢?沒有涵養的人,有了家仇己恨立即就想報仇,而他本身的力量並不充分,對手的力量卻十分強大,這個時候要報仇,就隻能碰得頭破血流了。而所謂的君子,卻不急於複仇,他在等待,在等待一個更好的耐機,在這個時機裏,他的力量強大起來,而對手的力量削減了,於是他才能得以成功。認識人的周期走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其實就是認識自己的力量,也是認識對手的力量,要想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就必須把自己的力量與對家的力量作一個對比,看一看是否可以進攻,這種進攻是否有效並能贏得勝算。
其實,對於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仍可以把它從定性分析轉化成定量分析,也可以完全轉化成數字化的問題來加以說明。
我們假設有甲、乙兩個力量進行對抗,甲的力量強盛,為“6”,乙的力量弱小,為“1”,這就像中國十年土地革命時期的國民黨軍和紅軍,劣勢的紅軍絕不能在弱小的時候與強大的國民黨軍硬碰硬打,如不能去攻打國民黨占領的大城市——長沙,也不能像第五次反圍剿時的以堡壘對堡壘。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情況就不一樣了,國民黨軍已經走向沒落,那個時候,就可以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像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就隻能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絕不可能發生在紅軍弱小的時期。
因為按照周期走勢而言,紅軍時代是國民黨的強勢也是共產黨的弱勢時期;到了解放軍戰爭時候,是共產黨的強勢與國民黨的弱勢階段,時期不一樣了,兩軍力量的周期走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
讓我們再拿孫權、劉備和曹操這三個集團的力量來作說明。夷陵之戰,是發生在赤壁之戰後的另一次大戰。專家們認為,三國鼎立,總共發生了三次大的戰役,那就是宮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劉備奪取了劉璋的益州(四川一帶地方),讓關羽守荊州。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向曹操軍隊占據的樊城發動了進攻。正當兩軍處在膠著狀態時,已和曹操聯合的孫權從背後襲擊,關羽最後隻得敗走麥城,被孫權捕獲最終殺掉了。
劉備失去了這個同命運共患難的好兄弟,怒火中燒,決定發動報複性的戰爭。蜀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七月即親率五六萬大軍進攻孫權。
劉備出發前,讓車騎將軍張飛自閬中率兵萬人到江州(重慶)來與他會合,張飛臨出發時,被帳下將領張達殺死,未出師前劉備就失去了一員大將。
看來劉備這個時候開始走晦運了,他起家時結義的兩個生死兄弟,先後被殺,他等於在出軍之前就被砍掉了兩條手臂。
孫權派陸遜為統帥,迎戰劉備。當時的東吳將領要求快速出戰,陸遜沒有同意,陸遜認為,劉備舉軍東下,現在銳氣正盛,且乘高守險,進攻難獲全勝。但蜀軍緣山行軍,兵勢難於開展,反而會疲憊於木石之間。因此他采取誘敵深入的方法,等待時機,後發製人。劉備在夷陵(今天湖北宜昌東南)東西一線樹柵連營七百餘裏,分設數十個營寨,用馮習為大都督,張南為前部督,自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與吳軍相對峙,直到六月還得不到決戰的機會。
經過近半年時間的等待,陸遜認為這時候劉備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銳氣盡失,已施展不出更多的作戰謀略來了,因此攻擊的時機已到。於是他先試探性地進攻劉備的一個營壘,結果沒有取得成功。他從失敗中獲得了教訓,決定采用火攻(又是用了周瑜赤壁之戰的老辦法)。他命戰士各持一把茅草,到蜀營放火,火勢形成後全線出擊。結果連破四十餘營,劉備軍全線崩潰。劉備乘夜突圍,隻帶了少數人馬逃固白帝城。這場敗仗對於劉備而言,打擊實在太大了。他不但沒有奪回荊州,而且相當大的一部分兵力和財力都付諸東流,蜀國從此元氣大傷。戰後,劉備便一病不起,蜀章武三年(223年)四月死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
讓我們分析一下劉備這時候的實力指數:
1。孫權與曹操聯合了,雖然曹操沒有出兵幫助孫權,但起碼在聲勢上支援了孫權,所以劉備是孤立的。
2。關羽被孫權所殺,而張飛也被部將所殺,劉備本來將領就不多,這兩個勇冠三軍的兄弟死了,等於砍掉了他的兩隻臂膀。
3。他派諸葛亮保護太子守蜀,所以諸葛亮沒有伴隨在身邊,不能為他出謀劃策。劉備是個不會打仗的人,過去的戰爭隻要是他指揮的,大多敗多勝少。所以他一點謀略也發揮不出來。
4。長途行軍出蜀作戰,結果在夷陵這個地方耗去了半年時間沒有決戰,蜀軍的銳氣已喪失殆盡。
有了這四點與赤壁之戰的不同之處,你想劉備他還能取得勝利嗎?
這裏最主要的還是第四點,劉備挾報仇之氣而來,初出四川,是銳氣最高的時候,多待一個月±氣就下降幾分,拖延半年之後,就一點銳氣都沒有了。而銳氣就是士氣,沒有了士氣的軍隊又怎麼能打勝仗呢?
而赤壁之戰中的曹操軍隊,還沒有拖延如此長的時間,隻不過等待了兩個月之久,就不但士氣下降,而且疾病流行,失去了戰鬥力,一次遠征的軍隊,哪能耗時如此之久呢?
領兵的人對於部隊士氣周期的認識,起源於戰國時代齊魯的長勺之戰。齊國在鮑叔牙的指揮下,帶領大軍來攻打魯國。其時,齊強魯弱,齊軍多而魯軍少,齊軍氣盛而魯軍氣弱。但是這次戰爭結果卻是魯國勝利了,齊國失敗了。這裏麵的關鍵是魯國任用了一個無名人物曹劌當了統帥。這個曹劌也像那個毛遂一樣,是自薦而來的。
請看《左傳》中的這一段描寫:
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人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乏,日:“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盛,故克之。”
這裏的公,是指魯莊公。
齊軍第一次衝鋒,是氣勢凶猛,魯軍不同它交戰,就是想挫一挫對方的銳氣。到了第二次衝鋒,氣勢已衰,但仍有些戰鬥力,有可能打個兩敗俱傷,所以還是不能戰。到了敵人第三次衝鋒,氣勢已盡了,這個時候魯軍衝鋒,就可以擊敗齊軍了。
以上是非常明確的三個層次,說清了齊軍士氣下降的趨勢。銳——衰——竭,而魯軍則未戰,仍保持著一個常數——銳。若是我們用等級來分,齊軍的士氣從“3”降到“2”再降到了“1”,而魯軍仍是“3”,在這樣的情況下,齊軍又怎麼能不打敗仗呢?
這樣說來,赤壁之戰中,士氣的低落和士兵的生病正是曹操軍隊失敗的兩大原因。
生物學家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生物鍾,在生物鍾的最低潮裏,運動員很難出好成績,考生也很難得到高分,因而,比賽與競爭都應當選擇在人的生物鍾的高潮期中進行。那麼,同樣的道理,一支軍隊也有士氣變化的生物鍾存在,“三而竭”,就是這支軍隊生物鍾的最低潮時期。